【人間社記者觀滄綜合外電報導】阿富汗已著手重建巴米揚大佛了!頭戴黃色安全帽的工人用手推車清理兩尊大佛原址下方的碎片,這是為巴米揚大佛重建而清理、收集及保存佛像殘片的工程,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一百三十萬美元,巴米揚省省長蘇拉比(譯音)說:「進度十分緩慢,清理、收集佛像殘片大概還要一年時間才能完成」。
由於巴米揚大佛重建計畫還在等待該國議會批准,如果議會能及時通過,預計重建的大佛能在二○○九年底前與世人見面。
兩座尚待重建巴米揚大佛,位於巴米揚省首府巴米揚市以北的懸崖峭壁上。在五、六百公尺長的崖壁上,有大小洞穴數千個,多數都曾雕有佛像,其中東西兩側建於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兩尊大佛最著名,分別高三十公尺和五十三公尺,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佛像表面原本塗滿金粉,首部及飾物均為木質,於二○○一年三月遭塔利班以炮火摧毀。
相較於中國敦煌千佛洞,此處在鼎盛時期至少有十倍敦煌的規模。兩座大佛像的興都庫什山脈有「眾神之谷」之譽。
西元一至九世紀,巴米揚山谷是佛教盛地,鼎盛時期有多達七千僧眾在此修行。僧侶選擇這片俯瞰整個谷地的懸崖岩壁上,挖鑿出迷宮般的洞穴、佛龕、小徑與陽台,並以浮雕手法從整片岩壁中分別鑿出高三十八公尺的釋迦牟尼佛像與應身佛像。圍繞兩座大佛的上千個洞穴佛龕內,有覆頂的壁畫、大小不一的泥塑或石雕佛像,使巴米揚佛教遺址的藝術,揉合了印度、波斯及殘存希臘、羅馬影響的犍陀羅等風格,也是國際上與敦煌石窟、印度阿旃多石窟並列三大最珍貴的佛教藝術遺產。
巴米揚佛教自西元九世紀開始衰敗,原本如蜂巢般的洞穴佛龕,逐漸成為牧羊人與羊群遮風避雨場所。兩百年前攻占此地的伊斯蘭統治者,甚至將兩座佛像面容予以抹平。直到二十世紀初期,考古學家才發現巴米揚這塊中亞寶藏,於一九六九年開始,印度的考古隊與阿富汗開始合作,計畫修護佛像,較小的釋迦牟尼佛像在四年後(一九七三年)完成修復。一九七九年因戰爭因素,修復工程被迫終止;二○○一年三月九日,不顧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塔利班執意炸毀大佛後,至今國際社會一直試圖重新修復被炸成廢墟的巴米揚大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