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當孕婦合併發生子宮肌瘤時,若能在剖腹生產時,順便將肌瘤取出,可減少一次手術,但醫師往往擔心大出血,所以婦女產後須繼續觀察,再安排肌瘤切除;不過最近已有新技術,在剖腹產時,先將子宮動脈綁住,可讓肌瘤「餓死」,且不影響日後受孕、生育。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內視鏡科主任醫師劉偉民指出,懷孕同時合併子宮肌瘤的機會約百分之二,隨著現代婦女晚婚,懷孕合併子宮肌瘤發生率也逐漸上升。
他說,以往對於子宮肌瘤的婦女進行剖腹產時,顧慮手術可能造成大量失血,以及術後併發症,除了極少數長在子宮表淺處的肌瘤可在剖腹產時輕易摘除,多數醫師不建議在手術中同時摘除肌瘤,而是在產後繼續觀察,或日後再安排肌瘤切除手術。
劉偉民表示,由於子宮動脈是子宮肌瘤的主要營養來源,剖腹產時,將子宮動脈以絲線綁住,肌瘤便會因缺乏養分而「餓死」後變性、萎縮;也可減少復發機會。
根據劉偉民一九九九至二○○四年蒐集的四十八位個案研究,其中二十六例為研究組,二十二例是對照組。研究組剖腹產同時將雙側子宮動脈以細絲線綁住,對照組則依慣例實施剖腹產,不先摘除肌瘤。
追蹤三十八點五個月後,研究組腫瘤縮小百分之四十五,對照組腫瘤則變大百分之三十四,研究組再手術的比率只有百分之七點七,對照組則為百分之四十點九。
他表示,子宮動脈阻斷,只會造成子宮短暫缺乏血流供應,八小時至七天內即會有其他血管取代子宮動脈的供血;且子宮動脈阻斷是與過去治療產後出血(PPH)的手術相同,劉偉民將其利用於懷孕合併子宮肌瘤上,證實對產婦日後受孕、胎兒不會有副作用。
劉偉民這項治療經驗,在今年八月刊登於婦產界醫學期刊Fertility&Sterility,獲得國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