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提倡的「五和」(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中,特別將「家庭和順」置於「人我和敬」前面,大師強調,「家庭」乃人格養成的搖籃,更是奠定人我和敬的基礎所在,可見家庭教育何等重要。
由「親子關係」所構成的家庭成員,含括對上(父母)以及對下(子女)的三代關係,現代父母不僅在教養下一代子女的方式上,出現許多困難與挑戰,對上一代父母的孝親之道,也是值得學習的課題。
近年來,許多父母在教育上遇到瓶頸與焦慮:管太嚴,怕孩子受不了,尊重孩子,又怕過度放縱;在學業上,不補習,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補習太多,又心疼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再加上少子化,孩子聚焦了全家人的愛與期許,卻也頂著唯恐不能滿足父母所願的重重壓力。
人的一生,似乎從起跑點的開始,就注定千篇一律的方程式:讀書要能金榜題名,功名成就後還要蒸蒸日上。即使學者專家不斷呼籲「行行出狀元」、「職業無貴賤」,可就是擠破頭,也要讀個名校,出了社會,也要找個鐵飯碗。至於孩子讀的科系是不是自己的天賦所願,也不管就職的行業是否充滿熱情,只要解決了就業問題,登上了公司穩固的一個職銜寶座,人生的一切似乎就走到了終點。
讀書,只為文憑;工作,就為生活,只怕一輩子都沒有真正享受過熱愛工作的付出所帶來的喜悅與成就,也沒機會體驗承擔對人類關懷的使命後,所覺悟的生命意義。而父母一輩子對孩子的期待與付出,始終滿載著無止盡的承擔、掛念與辛勞。
曾被老師評斷「資質太差」的孫大偉,曾落榜兩次的大導演李安,幸好都沒有放棄自己,在熱愛的學習領域中堅持下去,終能成就自己,被視為創意、影視界的奇葩。
「台灣之光」吳季剛,五歲開始愛看婚紗,手上玩的盡是芭比娃娃,雖面對許多異樣眼光,所幸母親看出他的天賦,遠走他鄉為孩子尋找一切學習的機會,允許他全然投入設計的領域,吳季剛才有今天,拿下全美時裝設計最佳新秀女裝設計師獎。在歐巴馬總統就職典禮的舞會上,第一夫人一襲驚豔全場的白色禮服,就是吳季剛一針一線縫製的。這位成功的青年背後,有一位了解他、欣賞他、支持他的母親。
而另一位母親,先生早逝,她獨立撫養三名女兒,每天早出晚歸,省吃儉用,不讓孩子吃苦,一輩子煎熬、付出,所存的錢給了大女兒到海外留學,又努力存一百萬給二女兒當嫁妝,而因為照顧體弱多病的小女兒,最後自己也病倒了。想不到三個女兒卻沒有一點感恩,甚至從未到醫院探望過母親。大女兒抱怨:「為什麼一百萬不是給我?」二女兒:「為什麼不是送我去留學?」三女兒:「為什麼把我生得如此多病?」這位母親直到臨終,始終不明白她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父母對子女的愛,到底該怎麼給才算恰如其分?
當每一個人開始面對真實的人生:全球金融風暴、天災人禍的衝擊,或者婚姻觸礁、養育子女的焦慮,乃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苦……直到人生終點,還能知足、感恩、無怨、無悔的人,最後又有多少?
回首一生所要面對的種種課題,才知道親子教育的範疇,包含了「善解人意」、「尊重生命」、「無私奉獻」、「道德正義」、「慈悲孝順」、「熱忱積極」、「責任使命」、「勤勞踏實」、「任勞任怨」、「謙卑感恩」,乃至「終身學習」等良好習慣與人格特質。原來,親子教育所傳達的內涵,不僅僅是父母身教言教的引導,更需要轉化於生活的每一個行住坐臥中。
口渴,是一種教育,
讓孩子體會,
「水,是如此的甘甜」;
饑餓,是一種教育,
讓孩子明白,「一粒米,
是何等的珍貴」;
失敗,是一種教育,
讓孩子知道,「成功,需要更多的因緣」:
放手,是一種教育,讓孩子清楚,
「窮通禍福,得全靠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