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空氣有一套人工濕地不只淨水還能吸碳

羅智華 |2011.05.20
2125觀看次
字級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世界各國政府也日益重視如何運用更自然方式來降低汙染,像是近年被不少環保團體大力提倡的「人工濕地」就因水質淨化功能而具小兵立大功的成效;不但可用來降低河川汙染承載量,還能以就地取材的現地處理方式來淨化水質。

不過,一般人大多只曉得濕地可扮演「汙水清道夫」的角色,卻可能不知道原來濕地也能搖身為「空氣清淨機」、吸收二氧化碳、讓溫室氣體達到減量效果。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主任林幸助日前發表與中央研究院、台灣大學、中山大學、台北市野鳥學會等攜手合作的跨校研究「人工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效益」,歷經三年調查,結果發現,當一個地方的溼地水質愈乾淨時,其釋出的甲烷也會跟著變少,加上藻類、水草等水生植物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都有讓溫室氣體達到減量的成效。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性濕地研討會及生態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國際學術期刊上。

林幸助表示,這項研究結果讓研究團隊大為振奮。隨著工商業社會與人口高密度發展,許多鄰近都會區的河川經常因為受生活廢水影響而出現汙染情況,但實際由汙水處理廠所處理的生活汙水卻又佔不到15%。為避免水質汙染愈來愈嚴重,近年來台灣各地興建不少人工濕地,據統計,到目前為止,約有一百多個人工濕地處於運作階段中。

究竟什麼是濕地呢?台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鄭學淵表示,所謂的「溼地」,可泛指陸地與水域的過渡交會地帶,例如河口區、潮間帶、潟湖等都可算是濕地範疇。對此,林幸助表示,濕地須涵蓋水、泥土、水生植物等三要素。

然而,雖然台灣濕地不少,但多數民眾對於濕地的生態運作機制仍一知半解。為了解箇中的來龍去脈,林幸助與研究團隊以新北市大漢溪沿岸新海二期與打鳥埤人工濕地為主體進行研究,發現人工濕地對於去除汙水中的生化需氧量(BOD)、化學需氧量(COD)及氮磷等營養鹽,具有不錯成效。

像是BOD與COD的去除率可高達70%,而氮與磷的去除率則可達36~50%。

  除淨化水質外,研究團隊更進一步發現人工濕地還具有「減碳」效果。 林幸助表示,調查發現人工濕地的藻類與水生植物可藉由光合作用來吸收二氧化碳,且隨著水質淨化成效的提高,也會讓藻類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加快。換句話說,當人工濕地的水質愈乾淨時,其吸碳效率也就愈快。

  林幸助表示,過去曾有研究指出,人工濕地會透過微生物作用排放出甲烷與氧化亞氮,但團隊也發現,當濕地的水質逐漸改善時,所排放的甲烷等溫室氣體也會漸漸減少;甚至當水質淨化到一定程度後,人工溼地會從「排放二氧化碳」轉化成「吸收二氧化碳」,每天的碳吸收量可達30公斤左右,若再將藻類與水生植物的碳吸收量一起算進來,將更有助於人工濕地的吸碳效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