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媽媽捐腎讓兒子免於繼續洗腎,兩年來賴小弟順利長高又長胖。 圖/記者張雅雯
【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台灣不僅成人洗腎者眾,健保統計顯示,一年也有一百八十多名兒童需要洗腎,患有先天多囊性腎病變的賴小弟就是一例,所幸母親兩年前捐一顆腎臟給他,使他在青春期階段得以順利長高又長胖,臉色、身形不再又黑又乾。
賴小弟出生後就有多囊性腎病變,由於無藥可治療,只能定期回診、監測腎臟狀況,十一歲時賴小弟因腎衰竭而洗腎,賴媽媽回憶,當時兒子正進入發育的黃金期,考量持續洗腎不利生長、等待亡者捐贈又很漫長,決定自己捐腎,目前賴小弟腎功能正常,不需特別限制飲食,讓賴媽媽直說:「很欣慰!」她也沒有因少一顆腎臟而產生不適,相反地,她更懂得提醒自己注意作息、健康飲食。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免疫腎臟科主任楊令瑀表示,兒童腎衰竭除了肇因先天性疾病,也有人是後天發炎引起,最常見是吃腎毒性藥物。她曾收治十一歲的江小弟,與母親長期服用不明來源的草藥治療過敏性鼻炎,服藥三年後母親因尿毒症而洗腎,兒子陪同到洗腎室,因臉色格外蒼白,檢查發現也有尿毒症,一個月後也洗腎。
台北榮總日前成立「兒童腎病照護中心」,成員之一的移植外科主任龍藉泉指出,洗腎只是兒童換腎前的暫時治療,一般建議換腎在青春期之前,愈早進行效果愈好,三等親內還可以活體捐腎,研究顯示若善加保護,活體捐贈的腎臟可使用至少二十六年,但部分父母因對活體捐贈的接受度不高,加上國內屍體腎臟捐贈數遠不及等待人數,可能延誤救孩子的時機。
楊令瑀表示,兒童早期腎衰竭的症狀,除了尿液有明顯泡泡,有些兒童會多尿甚至夜間尿床,有些病童則以生長遲緩來表現。目前政府對小一、小四、國一、高一學童,在學校進行尿液篩檢,檢驗異常的兒童,應到門診進一步複檢,正確診斷後要進行相關防治措施,延緩疾病快速惡化;若仍不幸腎衰竭,應透過適當洗腎來等待換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