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民運人士王丹應政大學生會邀請演講時表示,「台灣很多人聊天,即使談論外星人,主題最後還是繞回台灣,走不到國際這一步」,他期勉學子要更關注國際動脈。
台灣人不夠關注國際動脈的原因,應是退出聯合國,外交及參與國際組織又受大陸打壓,沒有國際空間,久而久之對國際事務愈來愈不關心,這也影響媒體不重視國際新聞,民眾了解國際的管道及資訊較少。
其實媒體不重視國際新聞,也是因台灣太本土,只管自家院子的事。太本土應是從「台灣意識覺醒」開始,譬如鄉土文學論戰,而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史地課程運用「同心圓」觀念,先認識本土再了解國際,這原是正確的,但台灣史地等本土教材篇幅多,擠壓了世界史地,使學生對世界史地、國際現勢了解不多,自然如王丹所言,聊天主題最後還是繞回台灣。
台北或高雄、台中都不是國際化都市,在香港、新加坡甚至馬來西亞吉隆坡,滿街外國人(不只是觀光客),企業來自各國,辦公室如小型聯合國,人們怎能不國際化?即使是大陸上海,年輕人有許多機會應聘國際企業的工作,忙著國際化,遠非整日追星、八卦掛帥的台灣所能想像。
國際政治空間等外在情勢雖然嚴峻,但政府實應正視太本土、不夠國際化現象,否則台灣年輕人愈來愈像井底之蛙,絕非國家之福。
陳世坷(台北市/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