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不斷揚 善款趕不上 影響弱勢童健康 實物較實惠 擴及教育物品 讓他們藉學習翻身
兒福聯盟公布「弱勢學童生活困境」調查結果,發現弱勢學童因家庭經濟不佳,對物價上漲更為敏感,約六成六的孩子擔心家裡經濟狀況,一成二表示三餐分量或菜色變差,一成三指家人常為錢吵架,甚至有近四成家裡冰箱沒魚沒肉,六成五缺乏鮮奶攝取,亟需援助。
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在家庭所得有限下,食物開支會占家計支出最大宗,並排擠其他可支配所得,換言之,弱勢家庭收入有限,必先「積榖防饑」,弱勢家庭在食無飽、衣不暖下,很難有其他所得支撐孩子學習費用,這是經濟弱勢家庭及孩童難以翻身的原因。
兒福聯盟公布的調查結果,就印證各種研究結論,目前民生物資價格平均上漲百分之三點六,使得弱勢家庭開銷受影響程度,是一般家庭的三點五倍,未來更會擴大弱勢家庭所得分配的負面影響,並產生嚴重的排擠效應,影響原先的所得分配規畫。
就人格心理學的需求理論來看,必須給與弱勢家庭基本的溫飽,因為物價上漲導致食物不足,直接影響發育,營養不足也影響學習成效,加上經濟狀況不佳,影響家庭和諧,使弱勢兒童無法安心就學,影響學習效果,不可能達到人格發展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讓他們一直處於社經弱勢地位。
曾有社福團體結合企業針對弱勢兒童食無肉的問題,以免費發放物資的「實(食)物銀行」方式,降低民生物價上漲對弱勢家庭的衝擊,因為金錢援助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直接給與實物,不僅可減少衝擊,也能避免善心人士的好意被濫用。
內政部雖已推動「實物銀行」,並有十八縣市響應,但由兒福聯盟的調查看來,成效尚未顯現,必須加快腳步。
筆者也建議,政府應把類似的社福補助款,逐漸轉為「食物銀行」,並擴大施行範圍捐贈學習設備方面,如電腦、書桌、檯燈,乃至於課本、參考書,以利弱勢兒童在學習能先善其器,讓他們能藉教育翻身。
凌亞(高雄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