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早產兒可能產生視網膜病變,嚴重者甚至導致視力喪失,台大醫療團隊昨發表一項追蹤研究成果,對邁入學齡階段的早產兒,經詳細視力檢查與超音波檢驗,發現近視、遠視、散光等屈調異常比例,比一般學童高,呼籲早產兒除了出生一個月後應接受視網膜檢查,後續仍應注意視力發育狀況,以及早治療。
台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楊中美表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發生,與新生兒出生周數、體重、氧氣供給以及體內的一些生長激素相關,目前對於三十周前出生或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公克的早產兒,建議要在出生一個月後接受散瞳網膜眼底鏡檢查,若有病變可用冷凍、雷射以及抗新生血管因子等方式治療。
為了解早產兒長大後的視力狀況,醫療團隊進一步追蹤一百零八名三十五周以下,或體重一千五百公克以下的早產兒,在學齡期做詳細的視力檢查,並以超音波檢驗眼球各部分構造,發現早產兒在近視、遠視、散光的比例,均比同年齡的一般學童來得高。
研究指出,早產兒的遠視成因多來自眼軸較短,近視的成因多源自較淺的前房深度與水晶體厚度較厚;此外,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病史與高度近視和散光相關,若產生愈嚴重的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日後屈調異常的情況也愈嚴重,此成果獲刊國際期刊《眼科及視覺光學研究雜誌》。
楊中美說,一般兒童三歲時會做視力檢查,但早產兒的檢查時機應提早,在視網膜追蹤或治療告一段落後,無論有無視網膜病變的病史,在四個月、一歲時就請眼科醫師診察是否有斜弱視,兩歲時做散瞳的屈調檢查,以及早發現、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