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某休息站內的水果城,在門口招牌上寫著「為維護服務品質,本區僅接待大陸團」,使屏東地院多名法官認為是歧視台灣人,很不是滋味;店家解釋,休息站為區隔各店家生意,租約就規定水果城只能做陸客生意,沒有歧視意思,「站在商家立場,誰會拒絕買家上門?」
的確,「什麼都可以過不去,千萬別跟錢過不去」,特別是生意人,絕不會拒絕買家,店家的解釋應是實情,應無關歧視,而招牌上的「為維護服務品質」,也應是招攬生意的方式,讓陸客看了舒服。
不過,筆者覺得有一點值得討論。有網友對此報導,戲謔說應改為「本區只宰大陸客」;南部鄉下藍綠分明,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帶來無限商機,是生意人不得不重視的區塊,縱然還有少數政黨死忠者,堅持以「阿六」稱呼大陸人,但金錢不分政黨,風水輪流轉,開始接待陸客。
就以嘉義市為例,是陸客必訪的阿里山中途站,為留住這群財神爺,各式新店面應運而生,看板寫簡體字,成為市區的另一特色;晚間走在市中心,到處可見陸客逛街購物,耳聽各地南腔北調,恍若身處大陸。
筆者到陸客經常採購的幾個點,觀察比價一番,發現標示的價格,比起鄰近城鎮高出許多,有的水果更貴上一倍,所以少見在地人捧場。
依新聞報導,當地人士說在地人都知道「那裡東西貴」,而店家也很嘔,因為陸客「試吃多、買的少」,由此看來價格也比較高,這顯示台灣商家接待陸客都在「享受高額利潤」。
我擔心這是殺雞取卵,特別是即將開放陸客自由行,若景點、休息站、中途站等商家,仍然「東西貴」,陸客縱然消費力強,但也不是傻瓜,會到別處購買,營業額恐怕銳減,這一點值得商家思考。
宏信(嘉縣水上/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