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三至五月是黑翅螢等螢火蟲成群出現的季節,每到夜間,全台賞螢勝地總會吸引不少喜歡自然生態的昆蟲愛好者前來「尋覓螢蹤」。
能看到美麗「火金姑」在山林中漫天飛舞,在許多人眼中是件浪漫又幸福的事!不過,螢火蟲雖美,但也很脆弱,有賞螢專家發現今年螢火蟲成蟲出現的時間比過去來得晚、往後延遲了一至兩周時間,探究其原因,是受到去年冬天較寒冷以及今年春雨變少的氣候變遷因素影響。
為何溫度和雨量會影響螢火蟲生態呢?長期研究螢火蟲的永和社區大學生態講師吳加雄表示,昆蟲屬於變溫生物,其體溫會受外在環境而有所變化。
正所謂「過猶不及」,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影響到昆蟲的生態,螢火蟲也不例外。整體而言,20~30度是最適合螢火蟲生長的溫度,當溫度過低、周遭環境太冷時, 會影響其消化與代謝能力,使得活動力「不如以往」,因而減緩螢火蟲生長速度、導致幼蟲「延遲長大」,如此一來也會讓成蟲出現時間跟著往後挪。
不只氣溫是關鍵因素,春雨的多寡更扮演螢火蟲幼蟲能否順利「轉大人」的要角。
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何健鎔表示,每種生物的生長期都有固定的周期,螢火蟲和我們所熟知的蝴蝶、飛蛾一樣都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也就是說螢火蟲的一生中,必須經歷「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成長歷程。
一般來說,螢火蟲的卵期約為20天,之後會孵化成幼蟲,在長達80 多天的幼蟲期中,螢火蟲主要以蝸牛、節肢動物等昆蟲為主食並經歷5次左右的脫皮,幼蟲會隨著每次脫皮而長大,等到體型夠大、儲備好能量後,就準備進入為期10天的「化蛹期」,而這也是幼蟲能否順利從蛹羽化蛻變為成蟲的關鍵期。
吳加雄表示,為了順利蛻變為成蟲,螢火蟲幼蟲必須努力用口器的大顎來堆砌泥土,以築成一個適合羽化的「蛹室」。在堆砌泥土的過程中,「春雨」就扮演重要的幕後推手,當春雨足夠時,泥土會因春雨的滋潤而變得容易推動,但如果春雨下得少時,泥土就會太乾,增加幼蟲堆砌泥土築蛹室的困難度,而導致幼蟲無法依照正常的生長周期化蛹、因而延後羽化為成蟲的時間,也就無法順利「轉大人」。
這也是為什麼在昆蟲學家眼中,「溫度」和「雨量」扮演關鍵要素的原因所在。就如同我們常說的「牽一髮動全身」,吳加雄語重心長表示,自然界是「環環相扣」的效應,當氣候出現異常時,連帶也會讓生物的生長周期遭受池魚之殃。
對人類來說,可能感受沒那麼強烈,但對蝴蝶、螞蟻、螢火蟲等昆蟲來說卻可能帶來劇烈改變,嚴重的話甚至影響其生態數量、破壞生物多樣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