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各平面、電子媒體大幅報導「求職假新聞」事件,引發民眾關心電子媒體的新聞倫理,有不少人認為不應該造假,事後陷害同業更不可取等。
然而,批判造假新聞的媒體紀錄又如何?不經查證就報導的不實新聞似乎不遑多讓,如韓國人發明中華文化系列、美國禁售豬血糕、外星人事件等,只是因無涉藍綠,所以未遭激烈抨擊;而找民眾來演「模擬劇」,甚至只播出符合新聞台立場的訪問片段,更早就是台灣媒體公開的祕密。
明明大家都這樣做,卻因扯上了政治而讓事情複雜且激化,而且各電視台莫不透過談話節目動員基本盤,譴責不同立場的電視台。
這類藍綠互鬥式的新聞,再次凸顯台灣電子媒體已淪為報導綜藝娛樂、八卦傳聞的媒體,遠比他們批判的「水果」日報與「數字」周刊不專業,對廣大中間立場的閱聽人來說,不過是當作笑話。
然而,我比較重視造假新聞背後的真影響,因為不論是誰造假,這則造假新聞出現後,原本勞動節當天勞工上街頭爭取權益的新聞,就被淡化了,反貧困、反血汗勞動等對台灣勞動環境改善的重要議題,失去了討論空間,只剩下爭論誰造假的新聞,在媒體上不斷輪播。
如果這種新聞篩選機制成立,則將來無論那個政黨執政,碰到棘手的重大社會事件或民生經濟議題時,只要製造一兩起八卦型事件,馬上就能吸引只考慮收視、閱讀率的媒體轉向,輕易化解原本應該被人民關切的重大議題。
議題設定與轉移才是求職造假新聞事件最可怕且影響深遠的,是誰造假並不重要,因為那是台灣電子媒體常玩的遊戲,卻不小心玩到總統身上,而不願意承認,事後還假裝不知道,想趁機撈點政治油水的手段,根本不值得花那麼多媒體版面,爭論事情的真假。
流風(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