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里;
黑皮少年學探珠、手把生犀照鹼水。
上面這句很有名的七言的詩句〈島夷行〉,考據為唐憲宗時,施肩吾率眾族人遷居澎湖後,有感於當地荒蕪景象而作。
從詩詞中可以推想出,當時澎湖肯定是滿目荒涼,而且民生凋敞,與今日有「菊島」美稱的繁華景象,可說是天壤之別。
孤懸海上 風大浪高
澎湖有人居住,約起於隋朝以前,但有文史可考者,則始於隋朝大葉六年,距今約一千四百多年。隋煬帝派賁中郎將陳稜經營澎湖,澎湖才列入中國的版圖。光緒二十一年,締結馬關條約,台澎兩地不幸同時割讓給日本,直到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才再重回我國版圖。
澎湖群島孤懸海中。全境無高山,居民長年過著簡樸的生活,以堅毅、硬頸精神亙古地與海水搏鬥,令人敬佩。由於其環境與氣候特殊,全年的雨量平均僅有一千零三十四公厘,與寶島台灣各地比較,為雨量最少的地區。
古黑水溝 今旅遊地
澎湖在台灣海峽的中央,以馬公島的面積最大,漁翁島、白沙島次之。最大的特色是:幾十萬年來,澎湖附近海面上的水,都呈現極深的黑色,且巨大的漩渦很多,因而有「黑水溝」與「黑水洋」的稱呼,奇怪的是,在各港內的水色卻永遠澄清無濁。
最近偕家人前往澎湖一遊。首站抵達澎湖本島馬公市,西面海灣有一個很重要的港口,同時也被公認是台灣地區最佳的水產集散地。
馬公城建於光緒十三年,可惜因改建多次,拆除了大部分建築,現在只剩大西門、順承門尚稱完整。旅客從海上遠望,好似海市蜃樓,華麗地出沒在雲霞之上,令人稱奇。
馬公舊名 源於媽祖
馬公因媽祖遺物曾漂流至此而舊名「媽公」,島上也建有多座媽祖廟,並因奉祀虔誠而著名。
媽祖信徒咸信澎湖天后宮是「最靈驗」的媽祖廟,清朝期間施琅攻掠澎湖,也認為致勝的最大原因為託媽祖所保佑,嘗奏請清廷加封為「天后」,此也為媽祖又稱「天后」的始源。
西嶼燈塔 自古聞名
漁翁島又名為西嶼,島上居民全以捕魚為業。其島南北長有九公里,東西寬約二公里,地形像鱷魚狀。島的北岸與小門嶼只有一水之隔,海水平靜無波。漁翁島的東岸為澎湖灣,是受遊客與漁民喜愛的避風所在,西面為小池角,有池西小鎮,市況熱鬧。
西嶼的漁翁燈塔,居台灣與廈門兩地的海道要衝,建於乾隆四十三年,規模宏大,六座五大磐石、浮屠七級,每級有七尺,燈光長明。並在光緒年間再改為洋式,即現今漁翁島的燈塔
白沙三島 白堤相連
白沙島位於澎湖之北,又名北海嶼或北山嶼,海濱為潔淨的白沙灘,並築有石堤與澎湖本島相連等。退潮時可以很清楚看到眾多遊客與當地小朋友赤足嬉戲、悠遊,但在滿潮時,石堤迅速為海水所淹沒,令人印象深刻。
澎湖的名勝據文獻所寫共有:一、五山奇觀。包括有大城山、大武大、尖山、觀音山、風櫃尾山。二、媽宮城。三、紅木埕城(現為馬公武聖廟)。四、瓦洞港城。五、網垵城。六、沉城。七、天后宮。八、施將軍廟。九、城隍廟。十、文石書院。十一、文昌祠。十二、孤拔墓。十三、林投公園。十四、中正橋。十五、七美人塚。
書院古寺 遊蹤鼎盛
文石書院在文澳的西面,建於乾隆三十一年,主要崇祀文昌帝君,中祀宗、周、程、朱、張等五姓。書院門上有一副對聯的:「文昌闡道德,石室蘊光輝。」為澎湖文化與宗教、教育的主要淵源,遊蹤鼎盛,人盡皆知。
觀音亭建於康熙三十五年,內祀南無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可惜清光緒十年清兵攻入澎湖,所有古物盡為清兵掠奪,抗戰期中,此地再遭轟炸,損失甚鉅。光復後,政府撥鉅款重修,附近風景極佳,夕陽景色優美,也因此有「西瀛夕照」的美稱。
通梁古榕 硬頸求生
白沙鄉通梁村的大榕樹,距馬公有二十公里,位於保安宮前,是澎湖很有名的「代表物」,與「跨海大橋」工程齊名海內外。榕樹現早已成長為一個很大的天然樹棚子,覆蓋了近幾百平方公尺的面積。
關於古榕的來歷,據聞是清康熙十二年,由福建商船載來,中途遇強烈颶風,船沉,榕樹隨風浪漂抵,並為海浪捲上現址,居民鄭亭拾起後贈予林瑤琴。林氏認此乃神明所示意,即細心手植,方成今日有名的澎湖島上唯一的大榕樹,並為國、內外旅遊觀光人士必到之處。尤以兩岸開放後,大陸遊客來此人數之多,令人驚訝。
澎湖的大風使樹木難以生長,但因保安宮正好擋住了強烈的海風,大榕樹得以逐漸順利生長。但當樹幹長到與廟宇屋脊一般高時,海風又令它不能再長高,於是它就自然地朝橫的方向努力發展,以致愈長面積愈寬,順理成章長成一棵令人人敬畏其硬頸生存意志的大榕樹。
七美保節 留下佳話
最受人稱人讚的美人塚在七美島。相傳為海盜入侵澎湖並無情劫掠美女有七。因七人不甘受辱,相率投井自殺,以保全名節。日後井遭埋沒,竟奇蹟般地在井邊生長出七棵荻樹,長綠而茂盛,後人追念七人節烈精神,乃建「七美人塚」。
林投公園在湖西鄉林投村的海邊。原為苗圃栽植的大片海岸的林地,前臨大海,後倚綠樹,風景幽美。這兒建有涼亭、石桌椅、噴池、兒童樂園、野餐與烤肉區,並可露營各項活動,且奇苑、瑞草無不燦爛具備。園的西側是國軍公墓,抗日名將吉星文將軍墓亦建在這裡,忠貞骨魂,遊人憑引不絕如縷。
跨海大橋 聞名國際
連結馬公、白沙、湖西、西嶼等共四個鄉市在一起的「澎湖跨海大橋」,與通樑大榕樹相鄰,為通樑的名勝古蹟增添了無限的旅遊與觀賞的潛力。橋長有五千五百四十一公尺。據聞此橋興建期間,屢因海潮澎湃,強烈颱風肆虐而多所拖延,前後興建五年才得通車。
各島名產是澎湖最大的特色。其中頗富盛名的紫菜,是生長在淺海中的一種海藻類的植物,營養豐富味甚鮮美。每年在農曆十月下旬左右,在全澎湖各靠海的海域礁石上,漸漸長出可愛的綠色海藻苗。初長時是稀稀疏疏地,不久後,迅速舖蓋在礁石上面,像綠色天鵝絨地毯,並隨強風及海浪增加,愈加地茂盛生長。翌年春季一、二月,是紫菜最佳採收季節。
紫菜海樹 天賜美物
外圍小島如姑婆嶼、屈爪嶼、毛司嶼、目斗嶼,是紫菜產量最豊富的島嶼。當地居民在破曉時分,有時是個人、有時是全家出動,尤以周休二日時採收人數最多。採摘回家後再洗淨、曬乾,以煮湯佐料,如再加以豆腐、味噌與小魚乾,不必再放任何佐料,即為上天賜與的大自然美食。
而黑色與金黃色的海樹是澎湖的特產。其體型像樹木,其質堅體重、枝老而無葉,生長在海底的礁石上,漁民們大都是趁出海捕魚之便,附帶採集海樹回來。特產經加工潤飾後,可作為各項裝飾品,或製作煙斗、煙嘴,因其性極寒,能耐火且色澤絕對不變。
質美珊瑚 遊客最愛
澎湖附近是最為有名的珊瑚生產地。顏色美麗,有翠綠色、桃紅色、白色。其中以桃色珊瑚最多,白色次之,紅色與桃色的珊瑚品質較佳,白色較差。
經加工後,可細雕成佛像、耳環、戒指、胸針,樣式精巧又玲瓏,以前大多是日本人,尤為貴婦購買,現早因兩岸開放,大陸旅遊觀光人士來此,也愛不釋手,且毫不手軟地刷卡搶購。
民風純樸 人情最美
馬公是澎湖的首府,大廈林立,且有現代化的機場與港口,陸空交通方便又很發達,且街道寬廣、潔淨,商店、特產行、大飯店、餐廳櫛比鱗次。澎湖民風純樸、好客、堅毅勤勞又豪爽,充滿濃濃的人情味。
愉快的五天「菊島」之旅,滿足地走完全程。美食、海鮮、特產、藍天、白沙與蔚藍海岸……均印在所有人的心坎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