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災也是人禍 別全推給樹
禍從天降? 僅監控鐵道兩旁5公尺 防護不能有範圍 阿里山小火車問題多 翻覆非單一原因
阿里山小火車神木段,發生翻車重大意外,初步判斷是鐵道旁樹木側枝斷裂掉落,打中小火車所致。
事故發生後,林務局召開記者會表示,小火車每天發車前,都有派人巡視車行路段兩旁樹林狀況,但監控範圍限於鐵道兩旁五公尺內,距鐵道八點五公尺的樹木,不在監控範圍內,似乎將事故定位為不可抗拒的天災。
林務局的說法令人質疑,五公尺的範圍是誰決定的?是有科學根據,還是林務局為了方便巡視的片面決定?
而且,就算有科學根據,監控巡視是以確保小火車安全無虞為準,掌管林務的專業局處,難道不知道五公尺外的巨樹斷裂,也會砸中小火車?如果有此風險,林務局是否有責任擴大監控範圍?
人力缺乏等都不該是理由,就有人提出質疑,同樣是高山小火車的瑞士,火車票要價新台幣四千元,台灣卻僅百餘元,如果阿里山小火車也如瑞士,以使用者付費方式收費,就有足夠經費建立嚴格的安全防護制度。
另外,也有人質疑,小火車會翻覆是因加掛車廂又超載,造成在轉彎處行駛不穩定,有狀況時容易反應不及。
據二月《聯合報》關於森林小火車的專題報導指出,阿里山小火車為了搶賺陸客財,增班並加掛車廂,駕駛多超時工作,體力不堪負荷;這教人懷疑,是否駕駛超時工作,因疲勞而誤判,是否加掛車廂超載,造成行駛不穩定又過慢,讓原本能躲過的災禍,成為躲不過的災難?
因此,阿里山小火車翻覆事故,有如「蝴蝶效應」,是各項細微的影響累積起來,成為不可抗拒的變因,是天災也是人禍,所有的因素都直接或間接造成事故。
此外,台灣觀光景點不斷發生意外,更隱藏旅遊資源未經詳細規畫,卻因觀光客大增而過度使用,造成不堪使用的問題。
政府既然要發展觀光產業,就該檢討旅遊資源的負載量,從安全的角度全面規畫資源使用方式,避免增加觀光客風險,並思考是否該採以價制量,走高單價高品質路線,而非過分開放現有的觀光資源,只檢討個案發生的原因,是無法有效防止意外的。
王訪真(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