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老姊妹餓死 凸顯制度疏漏 台灣進入少子高齡化 建立周延照護系統 已迫在眉睫
台北市傳出一起不幸事件,一對近八十歲的姊妹陳屍家中,生前和七十四歲但疑患有失智症的弟弟同住,平常開銷靠退休金與殘障補助金,由弟弟負責採買食物,警方研判,姊妹是因缺乏有人照料進食,營養不良而餓死。
事發後,當地里長表示,曾詢問姊妹是否需要援助,卻被拒絕,台北市社會局則表示,三名長者不在需要照護的列冊獨居老人名單中。
此事件凸顯台灣對老人照護,及對高齡化社會的準備嚴重不足,過去大家總認為,只有膝下無子女(或子女不奉養)的獨居老人,才需要政府單位列冊照護,卻忽略了雖是群居,但也需要被照護或定期訪視。
雖然里長說是姊妹推辭照護需求,但老人照護和幼兒照護,或高風險、低收入戶家庭列冊管理一樣,不是當事人拒絕就可不管,縱然老人不需要日常居家照護,但有必要由社工、警政單位或相關民間團體,定期訪視了解需求,因為就算老人群居,可互相幫助打理生活,但也難免有病痛或意外無人處理,甚至不肖人士趁機詐騙或偷竊。
所以,未來必須將老人群居也視為獨居老人,安排日常家戶照顧工作,針對老年人口的生存狀況進行普查,依年齡、性別、身心與居住狀況、財產與社會階級等背景分類,造冊列管備查,並且設計全面性的訪視或照護系統。
台灣在不久的將來,就進入少子高齡化的高撫養比社會,加上不婚、晚婚或結婚不生的家庭愈來愈多,老人照護再無法像傳統社會由家族負責,而老人照護系統的建構至少需十年,台灣已沒有時間可浪費,由國家建立符合經濟效益,且能真正幫助老人的居家照護醫療系統,已迫在眉睫。
無論是輔導老人轉住養老院、安養院,還是在醫療體系中擘畫安養專區,或開班教導老人學習簡單的居家照護,協助社區老人建立社交網絡守望相助,與由初老(五十五至七十歲)照顧終老人(七十歲以上)的互助系統,由有能力的老人照顧有需要的老人,並由政府或NGO輔導,除了提升效率,也能降低老人照護的社會成本。
而且照護系統完成後,也能讓健保費用有效被使用。如今健保費用花太多在搶救老人,而非安寧照護,是資源錯置與浪費,老人照護系統可扭轉這種錯誤,還能落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用與老有所終。
盼望台北市老姊妹不幸事件,能提醒政府盡速建立周延的老人照護系統,避免再發生類似悲劇。
ROY(台北市/社會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