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打包,包裹了離鄉的心情;開箱,開啟了紛亂鄉愁。」新竹市文化局眷村博物館即日起至六月三十日展出的「皮箱故事特展」,掀起來,都是大時代的故事,引人迴思。
眷村是台灣特有文化,新竹市是全台眷村最集中的地區,但已拆遷殆盡,所幸有眷村博物館可保留文物一、二。「皮箱故事展」邀約新竹各眷村耆老李美苓、鍾銀銀、陳立軍、陳紹修、劉屏瀟和劉金屏人,找出塵封已久的皮箱、眷村家當、嫁妝等展品。
最特殊的皮箱是八十多歲陳立軍提供的棕絲編織的「棕箱」,始於清朝,表層植物纖維編織,另以杉、松、樟等木材作裡襯,外邊用精選棕片包裹,再以染色棕絲細繩編織成,堅韌、耐磨、防潮、防蟲鼠。
劉金屏的皮箱是父親結婚時買的,裡面是馬糞紙,外裹假皮,四只皮箱跟著父母親從四川飛台灣,除換洗衣物,還有中央銀行印製的紙鈔做壓箱寶。李美苓的先生住山東,皮箱是先生家人從曲阜老家帶出來,裡面裝了房地契、佃戶租約地帳目。
劉屏瀟捐出岳父留下的一大一小皮箱,這兩只皮箱曾被親友拿去做素描題材,畫完打算丟掉,他搶救回來。劉金屏還從蔣家遠親蔣孝太家準備丟棄的物件,找到鏽花鞋與嬰兒布鞋,即時搶救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