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談】岳陽樓與呂洞賓

林俊德 |2011.04.26
6226觀看次
字級

岳陽樓是湖南的著名古蹟,本是岳陽縣西門的城樓,臨洞庭湖、對湖中的君山。登樓一望,洞庭景色及湖口長江,盡收眼底,誠如〈岳陽樓記〉載:「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岩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岳陽樓建於漢末,史載漢建安十五年(西元二一○年)吳將周瑜卒,以魯肅代之。至建安二十年,劉備、孫權爭奪荊州,魯肅率萬人屯守邱,築巴邱城。

巴邱就是岳陽的最初的稱呼。這座城樓也就是當年魯肅訓練眾水兵時所築的閱兵台。到了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駐守岳州時進行大修葺,並正式定名為「岳陽樓」。杜甫詩云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從此,往來遊客,文人雅士,登樓賦詩,絡繹不絕。

到了宋慶歷四年(西元一○

四四年)。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又一次大修岳陽樓,並請范仲淹作〈岳陽樓記〉,於是岳陽樓盛名大著。

北宋以後,歷代迭有增修,其地北控荊溪,南紹三湘,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宋時設有軍治,清治府治,民國為縣。

登岳陽樓,可由樓底過道至樓的湖邊,再沿石級而上,也可由樓後的石級和樓左側的石級逕直上去。樓底過道如石拱的橋洞,長有數十公尺。樓前後左右側的石級,都是青石所砌成;最上的石級,高出洞庭湖水有近二十六公尺,左右兩端都建有拱門,進入拱門,眼界頓時開闊,上面掛有木匾所刻的「風月無邊」四字。

此木匾來歷傳說頗有趣:據說呂洞賓每次過岳陽樓,對洞庭湖的風光美景,總是依戀有加,即便喝得酩酊大醉,仍捨不得離開。

守樓的老人眼尖,覺得此人一身仙骨,必非凡人,要求呂洞賓寫幾個字留在樓上,呂洞賓便信手寫了「虫二」二字,老人堅持請他落款,並解釋這「虫二」二字的的意思。呂洞賓神情愉快地搖搖手說:「不必,不必,待五百年後,自有知者。」

後來,這個「虫二」二字,經過多少名人學士品評,都說確實寫得十分好,可就是沒有人知道是誰寫的,更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二字的意思。

直到五百年零一天的時候,有一個俊秀的年輕書生進京會考,路過岳陽樓休息,見到「虫二」二字的木匾,忽然他高聲地叫道:「喝!好一個風月無邊!」

這「風月」二字去掉了兩邊,不正是「虫二」? 五百年後,呂洞賓果然遇到了知己。

現存的岳陽樓共分三層,高約四丈,雕樑畫棟,釉瓦生輝。第一層,前方有呂洞賓的石像,壁上有岳陽樓記的雕屏;第二層,壁上又是一幅岳陽樓記雕屏;第三層,正面設有呂洞賓的神龕,內置金身供善男信女禮佛,下擺祭祀桌,至今香火不絕。

樓上有呂洞賓題詩,雖已不見當時的墨跡,但留有石刻,詩云:「朝遊北海薯蒼梧,袖裡青蛇膽氣粗;三醉岳陽人不識,朗吟飛過洞庭湖。」在雲彩湖光的岳陽樓上,有此仙人墨蹟的渲染,更加吸引國、內外的遊客。

岳陽樓前,還有「仙梅亭」和「三醉亭」左右對稱。仙梅亭有兩層,修建於明崇禎十二年(西元一六三九年);而三醉亭則建於清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據說是為紀念呂洞賓飲酒三醉所建,至今也修葺多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