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國光石化董事長證實,將由大股東中油提出撤回在彰化大城興建的環境影響評估,也就是放棄在大城建廠,這可能會讓國光石化投資就地解散,經濟部長對此表示不贊成,希望另做替代方案。
由於馬總統的「世代正義」宣示,終使國光石化暫緩興建,如今且不落腳彰化,這是環境保育的大勝利,不過,隨之而來的爭議和反省,仍有待釐清。
首先,暫緩興建除了確定不落腳彰化外,是否也不落腳他縣市?是否如經濟部長所說,未來留在台灣很難,考慮投資海外?而經長所說的替代方案、石化高質化內容為何?都應該盡快有明確答案。
其次,大城鄉民抱怨國光石化不來,城鄉發展受挫,政府替代的產業發展方案,是否已進入籌備?雖然環保要顧,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發展新的替代產業,也是必要的。
再者,相關單位必須檢討。在馬總統沒表態不支持國光石化前,相關單位都認為不興建會影響經濟發展、就業率,但在馬總統表示不支持後,馬上又找出一堆國光石化不興建的理由,如果相關單位無法客觀根據資料作出正確判斷,恐怕將嚴重影響政府威信。
另外,有環保團體人士表示,馬總統是做政治收割,認為政治不該凌駕環評專業,干預環評表決,指稱此為程序正義的瑕疵。我也認為在程序正義上略有瑕疵(馬總統若有決定,應該盡早發布),不過,卻不認為政治完全不能干預環評,只要政治干預不是竄改環評大會的意見。
的確,環評專業應該被尊重,環評過程也應該客觀中立,不應羼入預設立場,但環評除了是決定重大公共工程是否有必要興建的環節外,政治決策也是,有時就算環評通過,但對國家社會有害,政治領袖可否決(反之亦然),這是國家賦予政治領袖的一項權力。
以馬總統發表國光石化官股將不支持興建為例,並非以政治力干預環評結果,而是以政治力干預官方的資本,即便環評大會有條件通過,官方資本代表還是可否決,因為政府已決定不興建國光石化,當政策轉彎時,有權力撤回環境影響評估。
馬總統宣示不支持立場,阻止支持國光石化興建的勢力,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得不為之惡,因此,雖有破壞程序正義且干涉環評之嫌,但可以接受,而且最重要的是,保住了彰化糧倉與大城濕地,還有瀕臨絕種的白海豚,程序瑕疵可以修法彌補。
雖然我認為馬總統宣布的時間點嫌晚,但肯定一向以經濟發展至上的政府能決定停建,人民應該給予掌聲,如此才能鼓勵繼續做對的事。
雲樵(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