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上,不論你經歷過什麼,總會在字裡行間透露線索,風格往往如實地掌握了你的生活經驗,茫茫瀚海中,要讓別人一眼就認出自己來,沒有比風格更好的識別證了。
但是論風格,一開始難免毫無頭緒,所以了解自己是首要之務。
就像同一首歌,由不同的人唱出來,自然有不同的感受;同一個情境,讓不同的人詮釋,也有不同的體悟。我們不必問太多,只從作品本身,就能認出作者來。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建立風格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每個人在投入創作之前,都有自己的養成歷程。
多年前,李安拍過一部《綠巨人浩克》,片中刻畫了浩克的內心煎熬和衝突,卻沒得到很好的評價;過了幾年好萊塢重拍《無敵浩克》,大量使用了觀眾最愛的爆破和戰爭場面,反而較為人知。
不是說李安導得不好,而是每個人風格不同,風格是個人本質的延伸,與創作之間常有連結性,就算寫一片雲彩,也有你自個的味道,那是別人搶不走的。
李白出身北方民族,為他的豪壯不羈打下了基礎;王維晚年好佛,塑造了他的與世無爭;辛棄疾若沒有懷才不遇,怎能與蘇東坡並稱?
很多人喜歡鍾曉陽的似柔而烈、唐諾的汪洋恣肆、朱天心的溫文平實、駱以軍的現代感,因為喜歡他們,所以起而效尤,要求自己在字裡行間,重現他們的眉目音容。
但就像絲柏羨慕橡樹的形貌,不代表它必須長得跟橡樹一樣,它得慢慢長成自己的樣子。
同樣的,寫作不必強求自己的風格像誰,美麗的作品來自於認真,只要寫你想說的,風格就出來了,重點是讓別人提到某種特質時,第一個想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