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趟夏天的旅程到達德國弗萊堡已是傍晚,那裡的中央車站寬敞明亮、巧致精美,入眼即是一種親切舒適感。剛踏上碎石街道,兩旁金黃的樹葉即列隊相迎。無意間親眼見證中國不遺餘力推動漢語文化的策略:「孔子學院」的招牌靜立在屋瓦的下緣。小城路旁見此一景,異國之感更為強烈。
近晚,市街人潮稀少,或許因時近周末,以及小鎮的獨有氣息,一股說不出的輕明暢快在金黃、橘、紫、淡藍的天色下,舒展蔓延。即便因旅社離車站太遠,又不熟悉路面電車的動線,拖著沉甸行李匆匆趕路,興致卻未因此而減。觸目所及,視野盡是清淨透亮、觸覺鮮活明快的夏日氛圍。讓人身心靈全然的陶醉。
弗萊堡不大,歷史卻悠久,古老溝渠清澈見底的小巧水流,迅速卻不急躁,數百年自山中汩湧而出,成為村鎮居民世代相續的生存命脈。同時也是一道時間之流,百年如一。刻畫下小鎮在歷史橫幅下的小巧身影。不帶雜質卻沉澱出晶瑩剔透的小城故事。碎石步道,古意十足,紅瓦建築充滿古樸雅緻的典雅美感,新舊屋舍交布,到處蓬勃的商機卻不干擾小城內人文歷史的自然風韻。
行過大半個德國,依憑一己見聞,可以想見滿載歷史的古老大陸上,古建築特有的尊嚴。它們不刻意勾引目光,然而你卻往往會在無意間瞥見他們蹲踞一隅的身影,特別有種滄桑的美感。大城市或小聚落裡的一切,新舊並存,既能保持現代經濟發展的潛勢,卻也無損歷史的底蘊。共存共榮。建設未必要破壞,延續傳統正是向前邁步的紮實基礎。相形之下,台灣大小城市聚落中茍延殘喘的古蹟文物就可憐許多。
徘徊在歷史與廢墟的淺淺紅線,遺忘往往是其最終歸宿。他們的桑榆晚年,猶有英氣,只是被囚禁在都市叢林成為實驗展覽標本,徒具觀賞育樂的外殼,彷彿實驗室標本,在玻璃罐中持續老化、縮小。
德國的老城市與動物園同樣把歷史記憶與大自然之美毫無限隔地開放給人民,嚴謹法規、政策與一絲不苟的態度,不再讓這些珍貴的資產被迫擠壓在高築的柵欄之後,任憑它萎縮閉鎖、自生自滅。而是以一種尊嚴卻又可親的姿態和人群和諧共存。於是,這裡的男女老幼對歷史多了敬意、對生命多了點尊重,文化自然就有了高度。
作別以前,我想起弗萊堡中世紀渠道的美麗傳說:凡踏過渠道水流的人會再回來這座城市。人生如絮,凋零在萬紫千紅的秋天。揮別這一切後,我是否會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