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大學通識課程經常被大學生視為「營養學分」,但屏東教育大學推動的「通識課程」一點也不簡單,學校這兩年特別開設「世界文化史」課程,聘請外交官擔任講座,果然大受歡迎。
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侯雅齡表示,未來通識課程更重視跨領域結合,不止「營養」而已,保證「很滋補」。
「國內的大學教育分流太早,導致學理工的不懂文史、學文史的不懂自然。」侯雅齡表示,為了讓大學生更能均衡發展,各大學近年都端出不同的通識課程,希望學生打破「通識只是營養學分」的迷思。
以屏教大而言,九十八學年度起,與外交部南部辦公室合作,由外交官到學校擔任講座,另外結合哲學、歷史及社會學領域學者,共同開設「世界文化史」課程,上學期就有七名外交官輪番上陣,開啟學生的國際視野。
這學期,學校更安排前駐教廷代表戴瑞明、駐法代表邱榮男、駐西班牙代表藍智民,及現任外交部司長趙麟南下授課,就有學生為了聽外交官上課,早早就打聽講座時間。學生說,以前外交官只能在電視上看到,現在能聽他們上課,「太難得了!」
侯雅齡表示,依學校規定,目前大一及大二生必須修滿三十學分的通識課程,她不否認有些學生只重視專業,通識課程都是挑「愈營養的愈好」,不過,現在通識老師把關甚嚴,對認真的學生來說,保證是「知識大補帖」。
屏教大自這學期起,已經把通識教育中心提升為一級教學單位,下設博雅教育組與共同教育組,今年入學的新生,必須接受新的通識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