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功文奶奶三十年來,透過免費的親職教育懇談會,接觸了無數的家長和孩子,累積了大量與家長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並從中發現到,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村,家長面臨的教養問題,有許多的相似性。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是影響孩子人格成長、學習興趣的關節。功文奶奶希望藉由本專欄,提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並正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情境:
沙發上有一大灘水漬,顯然是孩子不小心的結果。媽媽走進孩子的房間,想弄明白是誰把沙發弄濕的。迎接媽媽的是一陣沉默。於是,媽媽坐下來,從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開始講起,對孩子曉以大義,並再三保證絕對不處罰。媽媽又問了一次。這次,小山承認了。媽媽很高興小山勇敢地承認錯誤,不但履行諾言,還誇獎小山的勇氣。
過了幾天,媽媽在垃圾桶裡發現一塊完整的麵包,媽媽皺眉頭想著:「絕不能養成孩子浪費食物的習慣!」媽媽問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兩個孩子:「是誰把麵包丟進垃圾桶的?」小山很快地承認了。媽媽決定要扣小山一星期的零用錢,小山不服氣地喊著:「你不是說,做錯事,只要承認,你就不處罰嗎?為什麼要扣我零用錢?」
解答:
孩子犯錯後能誠實面對,態度值得家長欣慰,惟「坦白從寬」還是得看情形,如果誠實成了一種逃避責任的習慣性策略,顯然非父母所願。
父母發現孩子犯錯,首先應該了解他的動機及整體事情的嚴重性,並藉機教導孩子明辨是非對錯,建立負責任的觀念。當然,如果孩子已經知道自己錯,具有相當的是非判斷能力,接著就要加強孩子的「責任 」。
例如,明確告訴孩子:不知者「不予處分」,但若再犯或成了習慣,就不能再「沒事」了。處罰的方式當然可以仔細研究,扣零用錢、做家事、背書等,都可以視情況進行,不過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然接受。
另外,也要嘗試讓孩子處理善後,體會做錯事的麻煩及後果,這往往要比處罰更具正面的效果,也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父母還要留意的原則有:平常要以身作則,避免有不當地示範,否則孩子會無所適從,同時對孩子的要求也不能過當,避免以大人的標準加在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