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放之間--孩子坦承犯錯 要不要處罰?

功文奶奶 |2006.08.03
890觀看次
字級

前言:

功文奶奶三十年來,透過免費的親職教育懇談會,接觸了無數的家長和孩子,累積了大量與家長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並從中發現到,從南到北,從城市到鄉村,家長面臨的教養問題,有許多的相似性。
 
這些看似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是影響孩子人格成長、學習興趣的關節。功文奶奶希望藉由本專欄,提供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正確原則,並正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情境:
 
沙發上有一大灘水漬,顯然是孩子不小心的結果。媽媽走進孩子的房間,想弄明白是誰把沙發弄濕的。迎接媽媽的是一陣沉默。於是,媽媽坐下來,從華盛頓砍倒櫻桃樹的故事開始講起,對孩子曉以大義,並再三保證絕對不處罰。媽媽又問了一次。這次,小山承認了。媽媽很高興小山勇敢地承認錯誤,不但履行諾言,還誇獎小山的勇氣。
 
過了幾天,媽媽在垃圾桶裡發現一塊完整的麵包,媽媽皺眉頭想著:「絕不能養成孩子浪費食物的習慣!」媽媽問正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的兩個孩子:「是誰把麵包丟進垃圾桶的?」小山很快地承認了。媽媽決定要扣小山一星期的零用錢,小山不服氣地喊著:「你不是說,做錯事,只要承認,你就不處罰嗎?為什麼要扣我零用錢?」

解答:

孩子犯錯後能誠實面對,態度值得家長欣慰,惟「坦白從寬」還是得看情形,如果誠實成了一種逃避責任的習慣性策略,顯然非父母所願。
 
父母發現孩子犯錯,首先應該了解他的動機及整體事情的嚴重性,並藉機教導孩子明辨是非對錯,建立負責任的觀念。當然,如果孩子已經知道自己錯,具有相當的是非判斷能力,接著就要加強孩子的「責任 」。
 
例如,明確告訴孩子:不知者「不予處分」,但若再犯或成了習慣,就不能再「沒事」了。處罰的方式當然可以仔細研究,扣零用錢、做家事、背書等,都可以視情況進行,不過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能夠自然接受。
 
另外,也要嘗試讓孩子處理善後,體會做錯事的麻煩及後果,這往往要比處罰更具正面的效果,也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父母還要留意的原則有:平常要以身作則,避免有不當地示範,否則孩子會無所適從,同時對孩子的要求也不能過當,避免以大人的標準加在孩子身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