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教菩薩界
又觀:此空見有無量相;如分別四諦之相,則不可窮盡。又,深知執取空見既是無明生,無明又從法性生;觀此空見而認識實相,實相即是如來藏,而「如來藏」卻為客塵所覆。故修恒沙佛法,以顯出如來藏之清淨性。此為「空見生別教界」。
圓教菩薩界
若觀空見,即是「中道」,其意義如前所說。
四教治見不同
雖然藏、通、別、圓四教,皆必須對治見惑,但應用的方便是不同的。三藏教行人以「無常」的智慧對治;通教行人以「空」的智慧對治;別教行人應用「除見入空」,再善巧出離「假」合之相;圓教行人雖不作意去除空見,但空見自除,行「中道」觀故。
此四教對治的方法,即是「四念處」,只是巧妙各有不同而已!如釋尊入滅前的遺教:「令佛弟子依四念處而修道,能出火宅」。因為有「空見心」即是入三界;所謂「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如《法華經‧方便品》記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各出三界火宅。」如《大集經》載:「三乘之人,同以無言說道,斷煩惱」。而別教菩薩修「次第念處」,圓教菩薩「會三乘歸一佛乘」,同乘大車,直至道場。
約此「空見」說明各種煩惱惑及對治方法,與諸經論是不相違背的。如《華嚴經》(大九‧六二四上)載:「彼三千大千世界等經卷,在一微塵內,一切微塵亦復如是」,即是此意。
不思議境
一念空見,具足十法界,即是法性;法性更非遙遠之物,即是空見的心。《維摩詰經》云:「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當於六十二見中求」。空見心中五陰十界,名為「眾生」。眾生的實相即是解脫,解脫的內容,不出六十二見的範疇;故「心、眾生、解脫」三無差別。
一切眾生,即是菩提,不可復得,即是「圓淨解脫」。五陰,即是涅槃,不可復滅,即「方便淨解脫」。眾生如即佛如,是「性淨解脫」。三種一相,本來就沒有差異,不縱不橫,圓滿具足,皆於空見中求,是名為「不思議境」。(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