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為了因應少子化衝擊,教育部計畫明年起試辦「鼓勵成人就讀大學方案」,簡稱「二二四制」,只要年滿二十二歲,具報考大學同等學力資格、四年以上工作經驗,或修過非正規教育課程四十學分以上,可免試申請就讀大學,但只先開放私立大學。
筆者雖認同這個打破以成績錄取學生傳統的方案,但教部若只是為了各大學招生的需求,讓大學可生存,不嚴格把關,等於開了另一道進入大學的方便之門,反而會有文憑貶值的後遺症;而且,各大學希望「二二四」名額以外加方式,不要併入核定的招生數額,無異又稀釋了學校資源。
我認為,制定解決招生不足的政策時,應審慎思考大學的定位與文憑價值,應該從根本控制大學數量。
有意念大學的社會人士,也應確定自己念大學的目標。大學已從象牙塔式的教育,改變成與產業結合的應用教育,顯示是以職場需求為導向,若有專業的能力與經驗,求職時就可展現,何必拘泥於文憑?職場應該以能力為導向,求學歷又有何用?
以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教部應思考將社區大學轉型為可頒發學位的學制,就不用廣開大學之門,而且也可永續經營成人教育和終身學習。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