署立醫院爆發弊案,衛生署啟動改革,但報載弊案原因之一是在民意監督下,署醫面臨自負盈虧壓力,被要求比照私立醫院經營模式,採購新儀器吸引病患,為避免公家冗長採購流程,與廠商合作租借、拆賬,若禁不起誘惑,白色巨塔就會染黑。
在醫療匱乏年代,署醫曾是照顧貧病的「大病院」,個人認為,衛生署既然要改革,救贖之道應是召喚光榮傳統,找回公醫本色,以台灣人口老化的嚴重,並衡諸署醫的規模與能力,老人醫療與長期照護應是署醫值得投入的領域。
老人就醫常需跨科整合,醫療人員必須耐心親切,就醫環境不能複雜冰冷,而這些是步調急促、宛如迷宮的醫學中心難以提供的;部分署醫可轉型成老人醫院,提供連續性、一次到位的醫療服務,不必奔波在各院、各科之間,以造福銀髮族。
老年人口目前約占百分之十,卻用掉健保三分之一資源,由於老人康復能力較弱,住院後即使主要疾病處理完畢,也常需要較多時日調養;此外,老人住院對家屬來說,或可得到喘息,因此照護性質的住院也不少見。類似這樣的需求,若由醫學中心提供所費不貲,可由署醫接手,減少健保支出。
長期照護是衛生署未來的重要戰場,署醫就是最好的子弟兵,而且從服務體系的建制、長照機構的督導、照護人員的訓練,到照護需求的評估,可謂千頭萬緒,而署醫正可擔任火車頭,扮演先導角色。
林紫韻(台中市/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