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節制飲食」的意思,理解為「少食」,這是不正確的。節制飲食的真正含義,是指不追求美食之品,甘於淡薄之味,即所謂「茹淡」。
中國醫學中的大醫家丹溪翁,老年之時所食之物「盡卻鹽醯」,年逾七十,反神茂而色澤,當時沒有人理解他的養生道理,丹溪翁因此作一篇《茹淡論》,指出《黃帝內經》論「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及「地食人以五味」。
人之飲食不出五味,可他把人所食之物分為二類,一類是自然天賦之食物,另一類是人為之物。如像穀菽果菜這一類食物,就是出於天賦而成的食物,具有自然沖和之味,因此人食之對身體有補陰之功效。
而烹飪調和之厚味食物,則出於人為而成,因此有致疾伐命之損傷。如果人能夠在飲食中持守茹淡之味,自然之物,戒去人為之味,自然肌體臟腑可以得到自然之物濡養。像大麥、粟味在五味中是屬鹹,粳米、山藥屬甘,這些都是屬於自然沖和之味。
尤是糯米其味甘淡,它是稟賦「土之德」,其性屬陰而最善補陰,所以最宜作為人的主食,配加蔬菜充養身體,使臟腑疏通而易消化。而肉魚肥鮮、醇酒厚味皆不能與其相比。
這是從生理上的養生理解,而在心理健康的培養上來說,如果一個人能安於自然沖和之味,茹淡持素,足可以改變性情,從而無欲無求,從養生的另一個角度看,「火之降也,何病之生?」,因此古代醫家在很久以前就發現這樣的道理,他提出說如果追求厚味飲食,則會「縱欲恣心,火自內生,豈能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