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今天是兒童節,醫師針對門診常發現一些幼兒父母患有「發燒恐懼症」,小孩一發燒就趕緊求診的現象做一份研究,結果發現,發燒有多種狀況,有時並非疾病,而是抵抗感染的機制,能減緩病毒、細菌的成長,並提升重要免疫細胞的產量,家長不用太過緊張。
根據專破解迷思的美國小兒科學會針對三個月以上孩童的報告指出,目前並無明確證據顯示,不治療發燒會導致病毒侵襲腦部、造成傷害;也沒有證據說明退燒可以減輕疾病。學會並建議不要每次小朋友體溫才上升一點點,就急著下藥。
報告的作者之一法拉爾博士說,體溫達攝氏三十八度才算發燒,兒童發燒多半是由病毒所致,不需藥物也會痊癒,不會造成任何傷害。但父母往往過猶不及,甚至為了餵退燒藥而把熟睡的孩子叫醒。如果小孩睡得正香,就讓他們睡吧。
如果孩童明顯不舒服,就可以合理使用「乙醯氨酚」或「異丁苯乙酸」等非處方藥。但使用退燒藥的首要原因應該是減輕病童的不適。
法拉爾表示,從來沒有人可以提出幾度以下的發燒就不會跟嚴重感染有關,或是燒到幾度以上就一定是嚴重感染。當孩童脾氣特別暴躁、嗜睡、或不願飲食等其他疾病症狀出現時,父母應多加留意。這些通常都是判斷孩童病況、是否應就醫的較佳標準。
另一位作者蘇利文博士則提醒,三個月以下的幼兒則不在此限,只要體溫高於攝氏三十八度就應求診,因為幼兒即使病況沉重也經常沒有明顯跡象。另一個例外則是高溫缺水引發的中暑—症狀包括體溫高於攝氏四十度、皮膚乾燥發燙和脈搏加速。此外,遇有特殊醫療需求,包括心臟疾病的孩童,即使體溫只有些微上升也應該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