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褔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您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聽到新聞主播的一段話:「清明節要到了,連續幾天的假日,各個遊樂園都做好準備,歡迎小朋友的到來……。」可能主播口誤,把「兒童節」講成「清明節」了吧!
但,當我問一位年輕人「青年節」的意義時,他回答:「不就是慶祝我們青年的節日嗎?」我突然懷疑,不會是課本裡沒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為國家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蹟吧,否則年輕人就應該知道,「青年節」的意義是紀念,紀念開國先賢並發揚青年愛國的精神,而不是慶祝。
至於「清明節」是民族掃墓節,代表慎終追遠的孝道思想,即使課本沒寫,家裡長輩應該也會教吧!農業時代,判斷氣候或農作時序的二十四節氣中,只有「清明」由節氣轉變為節日,也就多了某些風俗習慣和紀念意義。譬如說,除了掃墓祭祖,如果能由宗親長者講述家族源流或先祖事蹟,就更加強化家庭或家族之間的凝聚力。
當然,清明時節,空氣清潔、風景明麗,墓園又多在郊外,於是掃墓也等同踏青;但,何者為主,何者為輔,應有分寸。至於祭拜的供品,正如今天課文裡佛陀的開示:如果以殺生祭祀來祈禱天神,求生天國,猶如把油倒到水裡,卻要油沉下去,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同樣的道理,用殺生祭祀來祈求祖先的功德,也是不可得的啊!
曾有信徒問:每年都超薦祖先,如果祂們都往生西方了,還要繼續超薦嗎?這個問題可以分兩方面來看,首先是從無始以來,我們的累世父母師長不知凡幾,等待功德回向的,何止是現世父母啊!其次是,往生者需要功德是一回事,後代子孫有沒有心又是另一回事;很多事情不能流於表象、虛應故事,必須從精神、意義這些理念面去落實、實踐才好。
就像蔡英文女士提出「非核家園」的口號,李前總統問得好:「怎麼非?」為了地球的永續,當然要非核,但不能只有一時的口號,而是要有專家做全面的研究、評估,提出計畫,要有方法、有步驟、有替代,還要包含民眾教育,甚至從小學生開始,建立節能減碳、惜福愛物的觀念;當然,大人也要以身作則,不然,就只有等到小朋友回家來教大人了。
但問題是,誰來教我們的小朋友呢?當我們的下一代只知道有「福島五十壯士」,而不知道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學校教育只有「社會學」,沒有「生活與倫理」時,我總擔心,有些精神理念或傳統美德會逐漸流失。
福報佛學院的讀者朋友們,再過兩天就是「清明節」了,記得,除了掃墓祭祖、參加法會以外,也幫忙把一些流失中的精神理念補修回來吧!在似是而非的社會價值觀裡,建立正確的人生觀是必修的學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