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醫學中心的急診室「人滿為患」已成常態,這麼壅塞的環境,其實並不利於醫療品質,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蔡維謀直言,固然不少輕症患者是品牌迷思,寧可擠到有規模的醫院急診才安心,但壅塞的主因在於醫學中心的病床輪轉速度太慢,使得許多留院觀察患者滯留在急診室,又不肯接受轉診的建議,因此急診走廊上永遠都有簡易搭起來的留觀病床。
蔡維謀表示,國外的急診採封閉式,到達負荷量時民眾就必須在外面等候,依檢傷分級優先讓較危急者進去;國內急診都是開放式空間,民眾有需求就進去,即使等候也都在裡面。他指出如果急診人力充足以及病床輪轉順利,輕症看完就離開、該住院就住院,塞車情形不會持續太久,但偏偏現在兩者均欠缺,使得急診空間更加壅塞。
五級檢傷負重不均
台灣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陳日昌指出,五級檢傷的比例,以他服務的林口長庚醫院為例,最危急的第一級約百分之五、第二級占兩成、第三級占四成五,屬於輕症的第四、五級約占三成。
衛生署依照處理急救能量將醫院分類,陳日昌表示重度級約占百分之二十、中度級占百分之五十、一般級約占百分之三十,他強調這些中度級以下的醫院,理論上有能力承擔多數民眾的急性症狀,嚴重者才後送到重度級醫院,然而現況是不論症狀輕重,多擠到那百分之二十的醫院去,急診不爆也難。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顏瑞昇指出,國內就醫太方便,民眾有權選擇去大醫院看,加上民眾對大醫院信任感還是比較高,比如部分留觀病患,處於生命徵象穩定、但不適合出院的狀態,在醫院沒有病床可收治情形下,勸他們轉診到其他有病床的醫院,勝過窩在台大急診的走廊一角,但患者拒絕,往往他們直到出院都是在急診度過,除了環境吵雜睡不好、也增加感染風險。
急診處理能量降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任陳維恭指出,如同民生用品店剩下便利商店以及量販店兩大型態,目前中層級的醫院逐漸式微,導致急診能夠處理的能量降低,收治患者就立刻轉到大醫院,影響民眾就診的信賴度,大醫院又因患者過度集中影響品質,恐將形成惡性循環,
為了評估醫院的轉診是否合理,台灣急診管理學會日前向衛生署提出「轉診病人共同照護計畫」,理事長陳日昌指出,除了檢討各醫院急診的人力比是否合宜,照護計畫希望中層級醫院也要負起責任,將患者轉入後送醫院前,須經後送醫院的同意,協助處理後也要有轉回照顧的機制,試圖改善病床及急診量「患不均」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