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說明「諸見的過失」,以下敘述諸見境真偽的判別,分成:一、就所起法並決,二、就所依法並決。
一、就所起法並決
就「諸見」所生起的罪過:
(1)從「法」的角度來說:外道、附佛外道乃至佛教中的藏、通、別、圓四教,若執著於法而生起分別,與煩惱繫縛沒有兩樣。如《大智度論》載(大二五‧二二六上):「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雖得蒙赦,而復為金鎖所繫。」
(2)從「起惑」的角度而言:外道、附佛外道乃至佛教中的藏、通、別、圓四教之見,名稱雖具有解脫之義,但若生起煩惱,任何一法(體)皆是污穢的。譬如:春秋時鄭國以璞玉為寶,以重賞求之;周人以死鼠為玉璞,故名同體異。
(3)從外道的諸見,乃至藏、通、別、圓四教之四見,雖同樣修習,但有「成就、不能成就」的分別。如《大智度論》(大二五‧一九一下)所載:「譬如牛乳、驢乳的顏色雖然相同,但牛乳攢則成酥;驢乳攢則成尿。佛法語及外道語,不殺、不盜、慈愍眾生、攝心、離欲、觀空,雖然相同,但外道的語言剛開始覺得還不錯,但窮盡其歸趣,確是虛誑的,一切外道皆執著我見的緣故。」
(4)從外道四見,乃至藏、通、別、圓四教之四見,有害、不害的區別。譬如迦羅(有害)、鎮頭(可食)二果雖然相似,但應分別清楚。今借以譬喻內見、外見,二見名稱雖然相同,但有害、不害的重要關係。如外見發時,撥無因果,歸於邪見的空無。若佛法的內見起,猶執大小經論所詮釋的內容,而損害其善根。
又,外道之見可從七項來論破:(1)神我斥:外道所說的「神我」,乃是被束縛的煩惱法,並非是得到自在的我。(2)斥非諦:外道各執己見為「是」,其餘皆為妄語,互相說是、說非,這又與真理有何關係?(3)斥有「苦、集」而無「道、滅」:自己聲稱所得是真正的真理,反而執著「有相」;希望由此獲得涅槃,不知所執確是「〈沉淪」生死之因果。(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