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日本核電廠輻射外洩危機,引發部分台灣民眾「談輻色變」;專家指出,其實,輻射無所不在,做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掃描,等於一年的天然輻射曝露量。另外,吃海帶、海產及碘鹽,對防輻的幫助不大。
台北慈濟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鴻運彙整行政院原能會及學術網站資訊,提供常見輻射來源及輻射劑量,估計台灣民眾每年受天然輻射劑量是二毫西弗(mSv)。
由於光、熱、土壤中的放射物質都會發出不同形式的輻射,美國疾病管制局資料顯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微量輻射曝露,八成來自自然環境,二成來自人為輻射源,主要是醫療器材,此外電器產品也是導源,每天看電視一小時的輻射劑量約零點零一五毫西弗。
陳鴻運彙整資料顯示,做一次常規頭部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劑量約二毫西弗,相當於一年天然輻射劑量;正子電腦斷層(PET-CT)、心肌灌流的核子醫學檢查,每次二十毫西弗,相當於十年天然輻射劑量,心導管檢查及冠狀動脈攝影約三到八毫西弗,胸部正面加側面X光約零點零六到零點二五毫西弗。
他指出,如果以抽菸與輻射曝露的罹癌風險做比較,每天抽一包菸的人,相當於一年會受到十毫西弗的輻射劑量。
台灣輻射安全促進會前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醫師張武修指出,西弗是人體受到的輻射劑量單位,一西弗等於一千毫西弗、或一百萬微西弗,毫西弗是微西弗的一千倍。
最近流傳的抗輻射偏方中,包括在脖子塗碘酒、多吃海帶、海鮮、使用含碘的食鹽等,在張武修看來,外塗無效,只有服用高劑量的碘片才能防範放射性傷害,食鹽和海帶、海鮮中的碘含量低到不足防輻。
他說,大約吃進八十湯匙的含碘食鹽,才等於攝入一錠碘片,一般人恐怕辦不到,不如少到醫院做不必要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