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支援行堂後去過二堂,我拿著飯菜,準備找位子坐下,內心隨著不同的影像而有漂動。看到熟悉的面孔,我便展開笑容;看到反感的面孔,立即收斂笑容;不認識的面孔,我則面無表情。短短幾秒鐘的時間裡,我的心就像一個不停跳動的籃球,穿梭於喜歡、厭惡與不理不睬之中。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衡量哪個人好、哪個人壞。如果用餐的時候,碗筷不會發出聲音,他就是好人;如果晚上起床上淨房吵到我,他就不是好人;如果他對我笑,他就是好人;如果他沒跟我打招呼,他就不是好人。甚至,如果待我真誠,讓我看到他善美的一面,他就是好人;如果對其他人很慈悲,但卻對我不理不睬,他就不能算是好人。
實際上,無論這個人對誰好,他展現的都是善的一面;只是,當他沒有投影在我身上時,就認為這個人的好壞有所差別。
人是群居的動物,生活上離不開其他人,因此,人間佛教一個重要修持,就是處理人我之間的關係。
如果仔細觀察念頭,就會發現,所謂的「他人」,都於「我」息息相關。比如我遇到兩個人,一個給我一千塊,另一個辱罵我,大多數人會認為,給一千塊的是好人,而辱罵我的是壞人。但是,如果隔天給錢的人突然辱罵我,而辱罵我的人給了我一千塊台幣,這個時候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呢?
所謂的朋友和敵人一直在變化,區分誰好、誰壞是不理性的想法,可悲的是,我們每天都用心中的這把尺去衡量他人,讓自己不斷地處於貪愛與瞋恨的情緒中。
其實,一般人不會刻意去傷害別人,只是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當控制不了習氣的時候,就會無意間傷害他人。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說,當有人用棍子打我們,傷害我們的是那根棍子,為什麼要生那個人的氣呢?再說,我們的色身也有責任,因為它讓我們感覺到疼痛。追根究柢,傷害我們的是那個人的煩惱習氣,而不是他本人,因此我們應該憤怒的,是他的無明。
因此,與其抱怨他人,不如反觀自己如何在世間生存。人是社會的動物,沒有辦法獨立生存,世界上有許多人默默地為我們服務,不論他人待我們如何,當我們想到所擁有的一切,一件衣服,一個杯子,甚至有人幫我們拍一張照,都是因為他人的慈悲,就會覺得感謝。
新一年的開始,且讓我們回味他人的每個善舉: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他人如何給予我協助;當我煩惱時,他人如何給予我鼓勵;當我無意間傷害他人時,他人如何給予我包容。
願每個人都能視一切有緣的人為善知識,將內在世界昇華為一片不分你我的溫暖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