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質詢教育部長吳清基,要求明確宣示學費漲不漲,吳部長表示今年「當然不會漲」,現在不是調漲時機,會勸說大學不要漲,如果一定要漲,會考慮刪減獎補助款。
報載公立大學會配合教育部政策,但一位私立大學校長對此表示失望,指出學雜費已好幾年沒調漲,如果教育部不能增加私校經費,就應該「放手」,不能一直道德勸說,應提出令人信服的方式,否則學校難以提升辦學品質。
筆者同意私大校長所言,學費政策與高等教育發展息息相關,亦可反映辦學品質優劣,應建立機制。
學費是大學主要收入來源,以國立大學來說,主收入來自政府補助的校務基金,但在政府財政日益拮据下,學雜費收入所占比例益形重要;而私立大學經費幾乎來自學雜費,多寡對學校經營與辦學品質有莫大影響,因此,一般私大通常只會調高收費標準,甚至希望政府解除學費管制,鮮少有不調整,或降低收費。
進一步來看,這與一般私大普遍存在的資源不足,與經費結構缺乏穩定基礎有關,也就是說從收入來源來看,一般私立大學雜費大約占整體收入六、七成左右,其他收入如補助、捐贈、推廣教育、建教合作及作業收益等,常只有兩成左右。
而美國私立大學,家長與畢業校友的捐贈,常是不小的收入,有時甚至與學費相當;目前台灣除了少數大學,其他在校友與社會募款能力嚴重不足,而且政府也未在稅務給予足夠誘因,加上民眾無此習慣,所以學雜費占收入比例,短時間內不會改變。
筆者認為,長久以來政府對大學定位不明,嚴重影響高等教育發展,而學雜費政策是高教重要政策之一,主管機關除了干預,卻未檢討學雜費合理成本與教育品質間的關係。
建議政府應盡速成立學雜費相關組織,召集各大學主管與專家學者,制定合理的學雜費機制,並充分反映在辦學品質,造福學校與學生。
陳志彬(台北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