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我帶著孩子們回娘家,老四Annabelle玩累了就睡著了。我擔心孩子會著涼,把她抱到爺爺奶奶的房間去睡,還把房間的電燈全都關掉。過了一段時間,就在我們吃飯吃到一半時,Annabelle醒了,兩歲的她,從暗暗的房間醒來,不哭也不鬧,自己走出房間,經過客廳,到餐廳來找我們。
就在我跟Annabelle打完招呼後,父親露出驚訝的表情,問我:「Annabelle睡醒了為什麼沒哭,還自己走出來找妳們?那邊那麼暗,她在陌生環境裡,竟然不會害怕?」我問父親:「你知道她為什麼沒哭嗎?」父親說:「不知道!」我說:「因為這個孩子很有安全感,而她的安全感,來自於我們從她出生開始,就不斷在互動的過程中,給她足夠的安全滿足。」
父親的微笑讓我感到一絲的驕傲,因為家中不只Annabelle有安全感,其他四個孩子也都是如此。舉例來說:我們家現在住的是二層樓的房子,平常孩子睡樓上,我們都在樓下活動,只要孩子睡醒,他們就會自己下樓來找我們,從來不會出現孩子起床看不到大人就哭的狀況。即使是才幾個月大的老么Evelyn,也是睡醒了就自己躺在床上玩,鮮少有馬上哭鬧的反應,真的讓我感到很欣慰。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也發覺到,若父母能從小建立好孩子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幫助他們穩定情緒。
那麼,該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有兩件事:首先,父母應該明確的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去向,不管去哪裡,都不應該偷偷摸摸的離開,一定要先告知,跟他們打聲招呼。其次,就是孩子從小只要哭了,我們一定會馬上去擁抱他、安慰他,不會因為擔心他因此養成壞習慣,就任由他不停的哭鬧。我記得二女兒Victoria小時候,情緒一上來,有時候還會胡亂的踢、打東西,然而,只要給她一個抱抱,她就立刻展開笑顏!
就嬰幼兒發展的行為來看,寶寶在七、八個月到一歲半左右,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時期。這時他們已經記得主要的照顧者,活動的範圍也不再局限床上;從不同的情境中,孩子一方面展現駕馭自己的能力,一方面也跟照顧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例如:他們會用哭聲來喚起父母的注意,用眼神來搜尋父母的身影;當這些小寶寶想要向外探索的時候,只要看到照顧者在附近,他們就會比較安心,願意融入新的環境。
在此要建議父母:千萬不要怕給孩子過多的愛與擁抱。或許有些老人家會認為,如果孩子哭了就馬上抱,會養成孩子的壞習慣,以後會很難帶。但我真的認為,教養孩子沒有公式,父母一定要有耐心、愛心、信心去照顧,了解自己孩子的個別特質,才能輕鬆的去應對,做出最適當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