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為自己這本短篇小說集校稿,心裡想著,以後,還會再寫短篇?我自己並不確定,還會有更精緻的作品嗎?
望著自己的作品,存下來的就這些了。字裡行間,總是像毛線一樣的織了又拆、拆了又織。 短篇小說是個濃縮版,希望在緊湊的篇幅裡帶給讀者意料之外的一些什麼(什麼呢?……同情?反思?以及益智的快樂?)盡可能把複雜的意思包藏在最精簡的文字裡面。
祕訣就在於「濃縮」,恰恰是短篇小說的精神!有限的字數之間,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作者本身著魔的程度彷彿〈蒙妮卡日記〉中的主人翁,也是福克納在訪談錄裡的名言:driven by demons,而作者的困難在於,怎麼讓讀者在接收到的時候若有所感?怎麼樣藉一個故事,呈現出眾生相裡最多角度的折射面?
本書精挑細選,一共十五篇小說。分三輯。每一輯五篇。
第一輯的主人翁恰巧都是女性,她們的性別自有寓意,隱晦的心思、寂寞的宿命,從卑微的小人物到尊貴的第一夫人,作者、讀者與這些人物之間,如果隔的是一塊天花板(像〈微雨魂魄〉中樓上樓下的女人),希望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正好像我寫的時候,一凝神,竟望見了天花板上一朵朵變幻的水漬。
第二輯收的小說之中多析理,也多一些作者所關懷的社會現狀,小說同時也反映了某種焦慮吧,誰說杞人只是在憂天?誰說情深必然墜落?回看起來,隱含的焦慮或者成了真實(像〈台灣奇蹟〉中的美國),或者愈來愈可能是這世界的前景。
第三輯的篇幅最短小、也最有遊戲性(玩一玩〈愛情二重奏〉的數學命題?),作者在這一端濃縮、精煉,讀者在遠距一端應該可以一一解碼。閱讀的樂趣,正在於那延遲的、懸疑的、也可能充滿歧義的想像空間。
把自己最好的,包括自己對文字的愛戀,也包括自己關於短篇小說的見解與想像,封存在這本集子裡。
以後,還會再有嗎?
我愈來愈不是那樣確定了,包括「濃縮」、「精煉」這些字,一切都化成影像而匆匆過眼的時代,這些字,還是原來的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