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機會在秋天前往南京市,會發現秋天的棲霞後山,地源遼闊,樹林茂盛,路徑深幽,叢叢楓葉開始變紅,四季依序嬗遞,似乎告訴辛勤人們,秋天是豐收的季節。
每天清晨,天色剛揭曉,棲霞寺的後山一帶,陸續可以看見來山慢跑的群眾,正在享受沁人心脾的朝氣。大家在慢跑步伐中,秩序井然的自然放慢動作,深怕一個聲音太大,打擾叢林間的靜謐。
山光水色 近觀遠眺
在連峰的山林中,幾座新建築物和紅色涼亭,錯落有致的點綴其中,湖光蕩漾,落葉倒影,相映成趣,除了可供遊人佇立休息,也讓罕跡的山林,多了遊人的蹤影。人與自然,本是一體,如果懂得相互尊重,當能彼此促進共生和諧。
沿著馬路,走到盡頭,便是山頂的最高處,如果幸運遇到天氣晴朗,在無雲無霧的情況下,站在視野開放的木製瞭望臺上,可遙看滔滔長江上,遠處往來如梭、川流不息的貨輪,扮演新世紀新經濟的推動角色,一片欣欣向榮。
六朝勝蹟 底蘊深厚
繞完後山,循原路回到前殿,開始正式進入寺院的範圍。走過寬廣的觀音放生池,來到前殿門口,古意的土黃色,因供奉「佛頂骨舍利」的因緣,也重新漆上藏紅色,在青山綠水廣闊的林間顯得分外醒目。建築物牆面上塑有「棲霞古寺」四字,左右各有「六朝勝蹟」、「千佛名藍」題字,表寓出棲霞山的歷史底蘊沉澱深厚。
打開塵封已久的棲霞古寺法統,據載這座古寺始於南齊明僧紹捨宅為寺,由法渡禪師住持,歷經四十餘位祖師大德駐錫弘化,在時光的洪流中,穿越陳、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多個不同的朝代洗禮。
本土佛教 菩提處處
而柔軟似水的佛教生命力,則完全融入眾生的生命體,在生生世世之中、代代相續之下,開創全新本土化的佛教,如今,「三論」菩提花果處處盛開。
越過了前殿,經過兩棵大銀杏樹,在深秋的晨光中,金黃落葉遍地,在旭日的照耀下,熠熠金光,猶如天然的黃金鋪地。在緩慢行進中,自己靜下心來,赫然發現,原來重疊落葉是這樣的有趣,在葉與葉間,因有空隙和角度,雖有重疊一起,因有接力的空間,所以不會傷害彼此。人與人的相處,是否也應該如此,保持彼此的獨處空間,個人獨處空間愈優質,再與大眾相處時,回饋才會愈有品質。
不同時空 渡化禪心
進入大殿內,主尊供奉的是毘盧遮那佛,梵王、帝釋侍立在左右,另有二十位帝釋諸天分別布置在兩側,後側是精雕的南海觀音,並有三十三尊化身陪襯。殿內高度有近十六公尺,寺院巧妙的設有高窗,採光進來,在殿內一幅幅從天垂下,繡工精細的幢幡,以無窮光影的變化,顯示佛的圓滿境界有法身、報身、圓滿報身,在不同的因緣時空裡,渡化有禪心的遊人。
大殿的東單有建築物,是一九八二年開辦的中國佛教學院棲霞分院,是僧伽人才的搖籃,面積雖不大,但教學設備齊全,期許未來優秀的僧伽,志氣宏願,高如昊天,能為佛教培養出「有用」的人材,大做弘法渡眾,廣利有情佛教的事業,也是對佛教學院殷殷的期許。
棲霞古塔 千年示現
向前跨過一扇斑駁的木門,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千年古塔。古塔建於隋代,由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壽舍利塔,棲霞古塔便是其中一座。
古塔為八角五級,高約十五公尺,塔基每邊長五公尺,須彌座刻有釋迦八相成道圖,即自兜率天宮下降母胎圖、受生圖、受樂圖、求道圖、苦行圖、成道圖、說法圖、涅槃圖,顯示在二五○○年前,古印度有一位喬達摩悉達多王子,發心立願由人身修至成圓滿覺悟的佛陀,體現出佛教真實的人間性格。
豆糧藏塔
古佛得存
古塔第一層,正面和背面作戶形但雙門緊閉,門上刻銅釘獸環雕有四大金剛,東為文殊、西為普賢菩薩。古塔第二層以上,塔身是五級密檐式的塔形,上下簷間距離頗短,其間還有陽雕手法細刻的小古佛,基座有蓮花,並以古樸簡約的花紋,襯托古佛以示尊貴。
據說,當年為了讓古塔免於戰爭破壞,寺內的老少僧人,用盡全力將寺內所有豆子和乾糧將古塔堆積遮掩起來,讓古塔順利逃過浩劫。
江南雲岡 美譽早揚
古塔歷經千年,在前人的用心良苦下,儘管無情的風雨侵蝕,古塔仍屹立巍然不動,讓後人有因緣再一睹歷史的真實面目。佇立在千年文物的前面,歷史所綻放的生命力,就像旭日般溫煦,重放光彩吸引著人們,與心靈深處接觸。
經過古塔,走在石板小徑上,就來到棲霞後山。千佛岩有「江南雲岡」之雅稱美譽,由劉宋明帝的年代開始發起開鑿佛像,所以千佛岩的建造,其實比起山西省大同巿「雲岡石窟」早了近十七年。
宋風流暢 線條極簡
雲岡佛像開鑿的風格,帶有濃厚犍陀羅及笈多王朝的色彩,而千佛岩的佛像則有宋代風格,以極簡流利的風格為特徵。
岩壁前鐫刻著宋朝游九言書寫的正楷大字「千佛岩棲霞山」。西壁無量殿是修建最大的佛龕。龕中的無量壽佛,全身連座有十三公尺高,加上分侍兩側的觀音、大勢至菩薩,整體佛像雕塑線條流暢,布局結體均稱。
無情歲月 有情藝術
千佛岩所組成的佛像,有一二尊一龕,或三五尊一窟,或十來尊一室,大至數公尺,小僅尺許。累朝歷代的創意心血,讓千佛岩集各朝代的藝術、文化、歷史、建築、景觀,融合為多元化戶外創作的藝術個體,其生命力的深度,跨越冗長時空的隧道,以鑑古推今的架勢,樹立弘揚佛教文化的使命。
在叢林山丘之間,沉默滄桑的石窟,敘述曾經燦爛輝煌的佛教歷史,而曾經雕刻的行者們,也隨時間的巨河生死流轉,在無情流逝的歲月中,留下無價的佛教藝術瑰寶,如今,只有枯黃零落的落葉為伴。在時序春去冬來,日升日落之間,惟佛陀慈悲的容顏,一如當年東傳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