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法眼 睇視眾生
菩薩的慈心悲願,隨願隨求示現在各地名山、渡化廣大的有情眾生,為充滿苦難勘忍的娑婆世界,灑下清淨滋潤的甘露法雨,或許在人生失意時,渴望點亮對未來的希望,同時也點燃起人們對生命的信心,相信人間有慈悲、處處真善美。
中國四大名山各自有菩薩教化一方,而第五座名山的定位,究竟花落何處?在教界內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在眾說紛紜中,從未曾有人拍板,也無人敢於定案。而菩薩的法眼,就像神奇廣大的鏡頭,看見眾生的因緣果報,看透無常真理的示現,更看盡所有眾生的祈求。菩薩的大慈,就隨著眾生的根器和業力,變化出千百億的化身……
赴浙探訪 吃麵過堂
為了探望在浙江省奉化雪竇寺受戒的師兄弟,從江蘇一路直奔到浙江,過了邊界,馬路開始巔跛,而大家也立刻明白:「已經到浙江了」。沿著九拐十八彎的道路,很快就來到雪竇寺的東側門,據說這條石路之所以變馬路,因緣是特地為蔣家所修建的。
灰色的天空,似乎剛下過大雨,洗盡了世間的塵勞,濕潤的空氣有些清醇,讓人備感舒適沁涼。雖然已過了用午齋時間,師兄還是請大寮為我下了一碗陽春麵,一夥人摀在一個很小的齋堂過二堂,手上握著未乾的木筷子,麵碗熱滾的霧氣,相隔著彼此身影,只聽見咻咻聲作響……
浙江地理 山多水廣
浙江的地理環境,古稱:七山、二水、一分地。山多,但青山峰峰;水多,綿綿山嵐起伏,飄渺在寺院的周圍,彷彿就像兜率天的大願菩薩,引著白絲如銀的浮雲,懷著悲心乘願而來,化身到娑婆的人間,來去自如,無所障礙。
雪竇寺,山高海拔八百多公尺,寺院地處山中一塊小平原,坐北朝南,四面青山環抱,九峰山巒參差,因有東西兩澗之泉水,匯合於寺前之含珠林,曲折南流至千丈岩,泉似白銀噴瀉而下,狀如飛飛白雪,「雪竇」因此而得雅名。雪竇寺四周有群山秀美,猶如兜率勝境,故有名言「四面青山,山山朝古剎,環列翠峰,峰峰叩彌勒」之寓。
應夢而名 一時佳話
雪竇寺開創於西晉元康元年間(西元二九一年)初名瀑布院。唐會昌元年(西元八四一年)遷建今址。宋咸平二年(西元九九九年)宋真宗趙恒賜名「資聖禪寺」。宋仁宗因感應彌勒菩薩示夢以老人渡化,宋仁宗驚醒後,立即慈喻收集天下名山,以鑑定夢境所示,故有「應夢名山」之稱。菩薩以夢渡化當朝天子,憐憫天下蒼生苦難不絕,願慈悲充滿人間,處處皆有吉祥。
而與雪竇寺有不解因緣的,是五代時的「布袋和尚」曾住雪竇寺,隨機渡化世人,一時傳為當地佳話。據史料記載,契此和尚又名「布袋和尚」,因是奉化長汀人,故自號「長汀子」,但手常持杖、身背負荷袋,遊化於民間,以其寬厚樂觀的作風深得民眾歡喜。
布袋和尚 渡化老少
奉化一地,有「布袋和尚」一生的故事,從漂流傳奇的出生、出家修行的岳林寺、講經弘法的雪竇寺、圓寂埋骨的中塔院,已經深入民間、走入大街小巷,老少無人不曉、無人不識。其中一首《插秧偈》最膾炙人口。語言通俗,含意深刻,把插秧和學佛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布袋和尚」的智慧和才能。
「布袋和尚」的形象象徵兜率彌勒菩薩轉化到人間的過程,其實反映了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後,受中國傳統文化和民間世俗轉變的事實,開始異地文化雙向的相匯、相契、相融合,而衍生出來宗教實用性和文化本土化的結果。
太虛大師 14年開講
時至西元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四六的十四年悠悠歲月,太虛大師住持雪竇寺,曾於此處大開法筵開講「彌勒上下生經」,並大力提出將雪竇山定為「彌勒道場」,列為五大名山之一,從此奠定雪竇寺為五大佛教名山的基礎。
如果有因緣到此一訪,將會看見在彌勒殿前的東單的銀杏樹下,樹立著一塊武岩石碑「大慈彌勒菩薩應跡聖地」,在崇高如天,繁葉如星,千年銀杏的樹蔭下,特別顯得意義非凡。
銅像慈顏 光照世紀
為了紀念太虛大師對雪竇寺的成就,在後山不遠處,另設有「太虛塔院」四和庭院,走過樸實石板的小徑,發現原來內庭廣闊,林間綠意盎然,樓閣深深清幽。走進後殿,中間塑有太虛大師銅像一尊,手法極其傳神到位,走近可膽仰大師的慈顏,發現帶著圓框眼鏡的大師,有一雙睿智的雙眸,透著一股堅持的毅力,思索著如何復興佛教!
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生佛學,是上世紀璀燦的明珠,照耀佛教光明的方向,淨化滾滾紅塵的世道人心。
仰止佛陀 人成佛成
在銅像後,設有直式原木屏風,屏風上刻有大師經典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四句偈,把大師所提倡的理念精神,演盡千言萬語鍊就一句「人間佛教」。
繞過屏風後,有一座近四公尺高玄武岩的舍利塔,塔身正面刻有古字「太虛大師之塔」呈現出字簡有韻的特殊效果。在微弱的燈光下,眾人在參拜時,雖然凡夫肉眼看不見舍利,但是大師對佛教的大願,猶如虛空般的無盡無窮,在浩瀚的時空裡,留下耀眼的永恆,引導著繼來開往的莘莘僧伽。
追隨前人 志在遠方
一遊雪竇,發現前人對雪竇寺愛護與成就,後輩們也延續前人的理念繼續發揚光大。而現今住持怡藏法師尤其發心發願,籌建全球最高(五十六公尺)、坐姿銅製露天彌勒大佛,高也在二○○八年完成開光,標誌第五大名山邁向未來堅實的一大步。
站在雪竇寺後山的最高點││妙高臺,放眼遙望,心胸豁然開闊,想起「布袋和尚」一首偈言: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