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新井新井一二三中文寫台灣

蕭涵友整理報導 |2011.03.12
1681觀看次
字級

新井一二三被稱為是唯一能以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她的中文新作《台灣為何教我哭》,就是被《海角七號》催淚催出的作品。新井表示,她因這部電影而南下台南、屏東恆春,重訪日本的殖民遺蹟,以日本人的觀點反省思考這段歷史;她也在書中描述自己如何愛上台灣這片土地。

中文寫作 始料未及

一九六二年,新井一二三出生於日本東京,她稱自己是對貧窮日本有記憶的最後一代。新井就讀於早稻田大學政治學系,她在進入大學開始學習第二外語中文之前,根本沒想過有朝一日會用中文寫作。

新井為蒐集畢業論文所需的資料第一次到香港,在那兒有月刊向她邀稿,主題是一九六○年代日本的「全共鬥」學運,當新井看到自己寫的兩千多字文章被刊登在雜誌上時,覺得驚訝不已。

此後,她到中國留學兩年,期間遊走雲南、東北、蒙古、海南島等地。畢業後回到日本擔任《朝日新聞》記者,而後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六年半,在約克大學、懷爾遜理工學院修習政治學與新聞學,並開始用英文寫作。

一九九四年新井到香港居住,擔任《亞洲週刊》中文特派員,並在香港平面媒體發表散文和小說作品。近年新井返回日本,定居於東京,目前專職寫作,推出多本散文集,透過她的視野,談個人居住各地的經驗,談日本、談中國,也談台灣。

台日情感 像老情書

新井於一九八四年首度來台灣,覺得好像通過時光隧道來到以前的日本;因為戰後的日本一直在壓抑、刻意遺忘過去,一切向美國、向經濟發展看齊,更不願去提被迫放棄的台灣。

一九九五年她在香港擔任自由撰稿人時,寫過《老情人寄來的情書》,這是她讀完台灣人創作的日文詩歌集《台灣萬葉集》後,了解老一輩台灣人對日本難以割捨的情感,感動地痛哭流涕的心得感想。

新井在新書中述說,日本人離開台灣多年後,仍有老一輩台灣人以日文從事文學創作,似乎意味著「感情還在」,就像寫給老情人的信件,訴說著離別後的遭遇和感受,因而形容它為「老情人寄來的情書」。

十多年後,她又在《海角七號》電影裡一曲〈野玫瑰〉大合唱中,聽見台灣走出後殖民時代的豁然開朗,送走過去的愛恨,找到自我。日本老情人寄來情書的故事情節,令她改變「台灣人對日本難以割捨」這個看法;她從電影中重新體悟到台灣老一輩詩人的心意,未必是難割捨的情書,而是對台灣人命運感到的深刻無奈。

新井在中國大陸待過兩年,因此第一次來台灣時,她發現台灣和中國完全不一樣;戰後的日本不談台灣,但台灣卻保留很多日本的建築和風俗,從那時起,新井便覺得台灣是部長篇小說,不是短篇,更不是一看就能看懂。新井說,她在中國大陸念過中國近代史,了解當地「抗日」的思想;但到了台灣以後,情況比較矛盾,老一輩台灣人看到她卻像看到親人、晚輩般親切。

海角觸心 哭十幾回

一九九六年之後,新井幾乎每年都會到台灣,她在書中自序寫道,多認識一名台灣朋友,等於多讀一本小說。她說,她對台灣的情感日積月累,直到《海角七號》給了她爆發的機會,這部電影令她哭了十幾回。

新井在日本的大學裡開了一門台灣電影課程,她的日本學生看《海角七號》也都哭了,原來當年有這樣的日本人和那樣的台灣人。新井表示,她來過台灣很多次,但都只到北部,直到看了這部電影,才決定到南台灣走走,發現完全不一樣的台灣。

「台南和高雄,雖然相隔很近,而且均作為南方港口城市共有開放的氣氛,可兩座城市的面貌很不一樣:台南是精緻的古老小城,高雄則是大方的現代都會。日本人常說高雄是台灣的大阪,但是我感受的印象更爽快,很似札幌。」(節錄自新井一二三官網)

新井在書中記錄了觀察台灣的散文記事,她自序中寫道:「這本書是我相隔十多年,嚎啕兩次的結果。我哭了,因為我對日本過去的殖民統治感到內疚,希望被饒恕。我哭了,因為《海角七號》告訴我:愛是宏大的,可以超越罪惡和饒恕。」

心中最愛 還是東京

新井不僅文字有著獨特魅力,帶點北京腔的中文也說得很流利。新井回憶,開始以中文寫作時,最大的困難是許多詞彙不知如何表達,只好查字典;她說,還好現在有網路,即使是在字典查不到的新詞彙,也能寫信問朋友。

新井很喜歡用中文寫作,因為全球都有中文讀者,各地的唐人街都賣中文書,中文非常國際化,相較之下日語反而是地方語言。

不過,熱愛中文、熱愛台灣的新井,最愛的還是東京,因為無論如何那是她的故鄉。新井指出,她從前和許多日本人一樣,對自己的出身不滿意,認為若生在另一個國家或城市,也許更幸福;直到四處旅行後才明白,自己的背景永遠甩不掉,於是她決定和自己和好,重新找回自己,如今她可以驕傲地說:「我是東京的女兒!」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