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這便是鳥的世界。
遨遊在那一片無遮無攔的天空下,夾處於城市高樓天際線之間,人和鳥,是否都能找得到回家的路?
自從十多年前搬遷至新居過後,已經有好些日子,不曾聽見自天空傳來一陣陣鴿笭(鴿哨)聲了。
聽辨這聲音最有趣之處在於,因著每隻鴿子飛行的速度快慢有別,相異的笭哨音聲,時而合為奇妙的共鳴,時而詭譎。據說當年日人殖民政府,由於認為鴿笭聲有點像空襲警報,故曾一度予以明令禁止,直到終戰以後才又開放。
於今,難能僅存鳥哨鳴響的聲音印象,同樣也讓我想起童年時曾隨家人遊覽萬華青年公園,經常遇見兜售玩具的推車小販沿途叫賣十元一個的小哨笛,其聲擬仿鳥鳴唯妙唯肖,就像一隻活生生的鳥兒在說話。
差不多也就從那時起,我便懵懵懂懂地開始相信,鳥是有語言的,相信牠們彼此之間也會用聲音作溝通。
記得以前曾聽鄰居一位資深養鳥人說過:通過模仿鳥的叫聲,可以吸引一些小的鳥類,如麻雀、燕雀、山雀、蜂雀、京燕等。引鳥的叫聲大致由一系列有規律的,各種不同聲音節奏所構成,通過反覆的模仿試驗,你就知道哪一種節奏最適合哪一種鳥。
吸引鳥兒時,最好先在灌木或喬木旁邊隱蔽起來,同時也給鳥留一個棲息之所,連續鳴叫三四遍以後,稍停一會兒,再等候鳥兒的來臨。此外,如欲訓練鳥兒學習鳴唱各種音調,則可將牠們放至充滿各種鳥鳴的山區,或恬靜的公園裡用以激發鳴唱欲望,但須先將籠外罩上一層深色布,讓生性膽小的鳥兒,能安心在其中盡情舒展嗓音。
就像這囚困於籠中的鳥兒,終究還是只得歡欣鳴唱,人們即便遭遇各種威權束縛壓迫,也依然能自得其樂。在過去那個缺乏自由卻相形安定的年代,人和鳥的際遇是否有所差別?
我們其實都需要在這個城市的上空尋覓,重新尋找屬於自己的位子。
一個地方的天際,有時候真能決定人們看事情的視野。倘若假想自己是一隻窗外自由的飛鳥,自空中鳥瞰這匯聚了所有政治權力和經濟核心的首都城市,焉知哪裡會有大片的濃蔭,可以寧靜地鳴唱,可以仰望藍天?抑或飛向那素樸古老的日式宿舍,靜聽院落裡的老樹,細說舊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