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趨利避害 交友之態

易中天 |2011.03.09
1063觀看次
字級

所謂「交態」,就是結交朋友的意向和態度,也指人世間社交的常態,即「世態」。前面講到的「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也可以說是兩種「交態」,但那只是兩個極端。因為世上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小人都不多。大多數人,處在君子與小人之間,無妨稱之為「常人」。常人的「交態」也就是人世間社交的「常態」。通常的「交態」,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是「有目的」

常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這種目的,不一定是小人那種急功近利的目的,也許只是覺得人生,沒有朋友,就無法自立於人世,也無法做人。所以,就大多數人而言,都會有意識有目的地去尋找和結交朋友。大體上說來,這些目的又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為了事業。或是尋找事業上的指導者、支持者、參謀者,或是合作者,如古代大政治家的「廣納天下之士」,或學者詩人的「四方尋師訪友」,都屬於此類。

一類是為了生活。比如工作上有個方便,生活上有個照顧,在遇到緊急情況和特殊困難(如生病住院,購買車票等)時有個幫襯,這些都需要有朋友,否則便寸步難行,投靠無門。

一類是為了心靈的交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情的遭遇,這些都需要向他人交流傾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祕,也需要向一兩個人透露,否則憋在心裡會生病的。但是,自己的親人並非都能充當傾訴和透露的對象。比如夫妻感情不和,就不能向對方傾訴。又比如初戀的秘密,有時就不能向父母透露。中國傳統文化把「朋友」和「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一起,列為最重要的五種倫理關係,稱為「五倫」,不能不說有其獨到精闢之處。

第二是「趨利害」

「趨利避害」本為人之常情,更何況是有目的的交朋友,當然就不能完全沒有功利的考慮,也不能一概地斥之為「小人」、「不義」。一個人在開始交朋友時,兩人之間,尚無「情義」,如果「趨利避害」,又怎能說「不義」?歷史上如信陵君之結交侯贏,公子光之結交專諸,嚴仲子之結交聶政,燕太子丹之結交荊軻,都有明顯的功利目的,也都未被視為「不義」,又怎能要求常人之交往,完全不計利害?

嚴格說來,只有那些為小利而忘大義,賣友求榮,一闊臉就變的人,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也只有那些不願身家利害,仍去結交身處逆境中朋友的人,才是大義凜然的君子。處於二者之間的是常人。常人在初交時趨利避害,是應予理解的;若能在對方失勢落難時仍維持友誼,便更是難能可貴,應視同君子了。

第三是「多離合」

常人交友,既以需要為目的,則需要發生變化時,朋友關係也會發生變化,或加深,或疏遠,或轉移。所以常人的朋友關係,往往會不斷地重新組合,老朋友漸次疏遠,新朋友紛至沓來。這既是一種正常現象,也無妨說是一種「好事」,因為能擴大交往範圍。

中國傳統倫理觀念視朋友如夫妻,一味強調「從一而終」,既不現實,也不盡合理。因為對人的認識要有一個過程。在交往過程中,如發現對方與自己志趣不同,性情不合,亦不妨說聲「再見」,從此各奔前程。

單方面強調「從一而終」者,往往都有一種「霸氣」,以一己是非為是非,以一己善惡為善惡,要求朋友事事與自己相合,倘有異議,便視為「叛徒」,這其實是「同而不和」。其結果,不是變成「小人之交」,便是變成「孤家寡人」。

許多人終身無一知己,道理往往在於此。如果還要以「古來聖賢皆寂寞」來作遁詞,便未免阿Q精神了。「古來聖賢皆寂寞」,多因其思想超前,觀點獨異。但聖賢固然多寂寞,寂寞者卻不一定都是聖賢。非聖賢而又寂寞者,多半是心理過於狹隘之故。狹隘並無好處。因此,我們還是把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常態為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