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板橋訊】為了再現宋代黑釉瓷器精品「天目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副教授呂琪昌,在全台各地尋找適合的材質,因無意中看到石門水庫淤泥嚴重的新聞,啟發他作為釉藥的原料,經過一年多的研發,將石門水庫的汙泥,製成可用於陶瓷的泥漿釉,成為最環保的陶瓷釉藥。
專研工藝史的呂琪昌表示,中國古代發明的高溫釉藥是陶藝史上的里程碑,其中黑釉瓷器,更是風靡日本。呂琪昌指出,宋代黑釉瓷器的裝飾斑紋被稱為曜變、油滴及禾目等,並以「天目碗」舉世聞名,可惜製程已失傳。
「這些以傳統泥漿釉製成古代黑釉,具有現代礦物釉所不及的光澤及溫潤質感。」呂琪昌十幾年前曾收購一只茶碗,仔細端詳後發現茶碗上的藍色斑紋會隨著光線、角度產生不同變化,驚訝地發現這是曜變紋,此後他想要再現的念頭從未斷過。
石門水庫淤泥來自流水沖刷,與易熔黏土來源相似,且含多類微量元素,是絕佳的泥漿釉原料,呂琪昌發現在水庫淤泥中添加氧化鈣後,只要經過簡單的純化程序,可利用率高達九成以上。
不過易熔黏土因含鐵量高,容易使處理純化的器械生銹、保養不易,加上還在實驗階段,廠商多不願接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