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阿美族、卑南族、泰雅族……,這些你我都不陌生的台灣原住民族,不只有動人音樂和舞蹈,還有彌足珍貴的語言歷史。為了不讓部落文化凋零,教育部與原住民委員會合編《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並於昨天新增完成「撒奇萊雅族」與「賽德克族」的原住民詞條,建置的原住民族別也從十四族擴大為十六族,內容更完整。即日起開放民眾上網查詢,網址為http://citing.hohayan.net.tw/。
教育部國語會執行秘書陳雪玉表示,團隊花了二年完成「撒奇萊雅族」與「賽德克族」詞條的新增內容,編撰過程還因為遇到八八水災,差點讓珍貴的原住民文化手稿「泡湯」,幸虧團隊深入災區搶救,才讓這些文史資料重現;這段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也讓原住民語言辭典的傳承意義更顯重要。
陳雪玉表示,國內有不少研究原住民語言文化與歷史的學者專家,但長期以來,缺乏一套有系統的原住民辭典提供查詢與保存。有鑑於此,教育部國語會與原民會攜手編撰《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辭典網路版於九十七年六月啟用迄今,已有近二十萬人次使用。
隨著辭典擴編,國語會表示,目前《台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可搜尋的原住民族別已涵蓋賽夏族、邵族、太魯閣族等十六個族與二十個分類主題,收錄詞條達一千七百零四條,其中,有一千條已附上語音檔,使用者只要用滑鼠點選,就可「原音重現」,辭典同時收錄四百多張原住民文化歷史圖檔,讓內容更具可讀性。
陳雪玉表示,編撰團隊接下來將繼續投入詞條的語音檔建置工作,希望能在民國一百零三年前,將辭典中的全數詞條附上語音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