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高山青》唱紅兩岸五十年,陸客來台觀光,天天擠爆阿里山,甚至為了搶搭小火車不時發生肢體衝突,但內行的台灣遊客,根本不會去那兒湊熱鬧,因為大家都知道,阿里山真正「姑娘美如水,少年壯如山」之處,絕不在高知名度的風景區內,而是在充滿神秘氛圍,藏在深山人未知的達娜伊谷。
位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社區的達娜伊谷自然生態保育公園,為鄒族原住民山區型社區,民風純樸,世代以務農為主。
公路開通 破壞生態
鄒族在台灣十餘族的原住民中,算是很早與漢人接觸的一族,加上從清朝起阿里山便派有通事官處理原住民事務,不少漢人則藉開發之名行濫墾濫伐之實,導致當地生態破壞殆盡,原住民大量漢化,鄒族文化出現萎凋危機。
阿里山公路的開通,曾為達娜伊谷溪造成極大的傷害,後來,達娜伊谷被畫為保安林區和水源區,雖然因而暫時免於人為的蹂躪,但也因為無人照料,河川日漸枯竭。
村民相約 重建河川
民國七十八年,山美村村民們達成以生態保育作為族群特色的共識,立下一紙河川自治公約,約中明訂,達娜伊谷是山美村民共同的財產,拒絕財團開發,十五歲至五十歲的山美村民,有義務保衛達娜伊谷。
山美村的鄒族人更遵循古老的河川管理原則,封溪七年間無怨無悔投入生態保育工作,在全村村民同心協力長期護溪巡守下,終於讓達娜伊谷再現生機,清澈的溪流重現魚蹤,如今更有數以萬計的高山←魚自在悠游,河蝦也成群嬉戲,河川生態保育成果令名遠播,達娜伊谷一夕成名,成為台灣第一座民間成立的自然生態公園。
鄒族文化 藉機重生
民國八十四年,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對外開放,觀光收入讓山美人的生活獲得改善,他們除酌收清潔費以維護環境,基於達娜伊谷溪的生態平衡,他們也在雨季和繁殖期間,開放曾文溪供釣客垂釣。
在特有的人文及環境下,及有計畫的低度開發達娜伊谷,不但保育了當地生態,創造了別處難得一見的觀光契機,更使原本趨於式微的鄒族文化,產生綿綿不絕的再生力量。
山美小村 空谷幽蘭
暮春三月,前往達娜伊谷,下中埔交流道後,行走於台18線阿里山公路的車子相當多,不過大部分的遊客都是要去阿里山賞櫻,而非是到靜謐幽遠的達娜伊谷。好在,沿路交通尚稱順暢,不至於塞車,過了觸口,不一會兒便會看到往達娜伊谷的指標,接著於龍美右轉接129縣道,便可抵達山美、新美、茶山等俗稱的「阿里山南三村」。
鄒族舊稱「曹族」,一般分為北鄒、南鄒二大族群,阿里山一帶以北鄒為主幹,分布於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樂野、來吉、里佳、山美、新美、茶山七村,以及南投信義鄉望美村久美社區。
敬畏自然 巡護←魚
阿里山南三村,是昔日達邦、里佳鄒族南遷時所建立的部落,為曾文水庫上游集水區,山美的達那伊谷溪蜿蜒流過,經新美、茶山後注入曾文水庫,而其最南邊的茶山村,則隔卓武山與高雄縣的三民鄉交界。
南三村谷地及平原較多,因此發展出農耕與漁獵並重的鄒族文化,每年山美村的「←魚節」及茶山的「涼亭節」,是鄒族敬畏自然的生態保育文化,與公義無私的分享文化具體呈現,活動頗具內涵,值得一探究竟。
山巒青翠 忘憂之谷
山美村鄒語叫Saviki,是高山←魚(鄒族語意指「真正的魚」)的故鄉。山美如同其名字一樣美,居民全是鄒族原住民,山美村過去以農業為主,對外交通並不方便,直到達那伊谷自然生態保育公園正式開發,山美村整個生活環境始獲得改善。
達娜依谷(Danayiku)鄒族語意為「忘憂谷」,位於曾文溪上游,而達那伊谷溪全長十八公里,兩岸山巒青翠蜿蜒直上天際,靜諡小徑透過陽光更顯得幽靜溫暖,溪中巨石巍峨聳立、奇形怪狀極富野趣,青澈溪流魚兒成群悠游,林中鳥聲啾啾、蝴蝶花間飛舞,達那伊谷之美猶如人間仙境,令人忘卻塵世煩惱。
鄒魚正名 原汁原味
民國九十年,前總統陳水扁風聞當地河川保育成果豐碩,特別蒞臨達娜伊谷造訪,並將高山←魚正名為「鄒魚」。為與民眾分享保育成果,山美社區也訂在每年十月間,結合鄒族河祭、釣魚比賽、角力賽、搗米賽、小米酒釀製及河川永續經營研討會等活動,舉辦頗具傳承意義的「寶島←魚節」,吸引不少遊客及環保人士熱情參與。
達娜伊谷的生態保育行動,不只喚醒社區居民的自覺、自救意識,讓瀕臨絕跡的←魚生態恢復生機,還保護了森林及水源,使山美社區具備旅遊特色。
六百鄒人 改寫歷史
如今,山美社區居民總數不過六百多人,卻創造達娜伊谷成為山谷中絕美的清幽度假勝地,當地人成功的原動力,不是依恃現代科技及政府經費,而是重新置入人與河川、人與大自然間的和諧與尊重。
達娜伊谷前兩年受到風災及瑞里一帶地震頻仍影響,生態受傷頗重。不過今年去到當地的遊客,忍不住讚歎達娜伊谷的←魚保護得極好,隨處可見居民組成的溪流巡守員,認真維護周遭景致的天然狀態。除了←魚生態,當地漫天飛舞的蝴蝶也曾是一大優勢,另外在蛙類的復育方面頗見成果,溪中處處可見小紅豆般大小的蝌蚪,但其他鳥類、昆蟲的復育則尚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