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專題{2}】全球化對生態的負面影響

蔡良瑞(台北人 任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2011.03.03
1042觀看次
字級

每當我們談到「全球化」(globalization)時,總是帶著很正面的態度談論它。中學生的作文中,每次談到各種進步的概念時,都不會忘記提到「全球化」對當今世界所產生的各種正面影響,好像全球化是解決人類各種問題的萬靈丹。

的確!各種電腦網路、交通網路的發達,使得國際間的有形及無形距離拉近,方便了各種交流活動的進行。全球化就是一種天涯若比鄰的具體實現,同時,全球化使得全世界上的人可以更容易去「分享」彼此的不足,也更容易的向需要照顧的鄰居伸出援手。

然而遺憾的是,全球化所產生的效應不盡然全是優點,伴隨而來的缺點也不少,如果我們不了解它的副作用,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它的受害者。

全球化如果是一種全球人類共享資源的巨大貢獻的話,那倒是無可厚非的好事。然而事實並非全然如此,我們暫且對全球化所造成的各種金融投機,和國際犯罪行為等等複雜的後遺症不談,單就從生態的角度談談它的負面影響。

近幾十年來,從各種川流不息在大海上的巨大貨輪可看出一種現象,開發中國家將各種物資源源不絕的運送到先進國家,其背後的意義是,先進國家利用環保標準要求低的地區(通常這些地方勞動力也便宜),為其生產高汙染、附加價值低的工業及農業產品,供其國人享受奢侈的生活,而將汙染留在為其提供服務的地區,這是一種不公平的交易形式。

另外更深的一層意義是,「全球化」的經濟衝擊力量巨大,造成「本土化」似乎相對的變得脆弱而沒有抗衡的能力。本來可以適合當地天候地形種植的農作物和森林,因為利益所趨,被強制且沒有道理的毀壞及放棄。土地因此被改換成種植高經濟收益較,但可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或持續發展沒有絲毫貢獻,或甚至有危害的作物。

例如棕櫚油是一種非常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因此誘使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和沙巴兩地,放棄了森林的其它樹種,而以單一的棕櫚樹取代,因而造成生態極大的失衡及破壞。

而最諷刺的是,秏費這麼大的生態成本後,大部分利益卻沒讓當地的居民受惠,而是落入了少數的地主和財團手上。這種為了出口賺錢,而大規模的破壞生態資源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

在全球化的高度運作之下,人類更加的瘋狂追逐金錢和財富,同時也更快速的剝奪整個地球的生態資源。它所造成的結果,對地球生態而言,不見得是一種實現「分享」的提升,而或許是另一種剝削和快速毀壞地球的退步形式。

我們或許應該開始去思維,人類對經濟發展的期待是否該適度的放慢速度?許過多的享受和消費可以節制,讓地球資源和生態疲困能得到一些緩解和修復,這可能是比一味追求經濟高度發展更為重要的事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