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旅遊、品嘗美食、聽音樂,把所有的美好永遠保存在心裡,等十年、二十年後循著記憶的線索,細細咀嚼生命的芬芳。
當然,透過現代的高科技,有了相機可以拍下一幕幕精采的畫面,有了錄影機可以蒐集動人的快樂時光,有了數位媒體播放器可以儲存令人動容的樂章,但是味道呢?感覺呢?時間久了,印象淡了,這時你該如何回味?
寫下來,這是我能想到最實際也最簡單的方法,記憶中的酸甜苦辣,全部都用文字保留下來,更能深刻地感受。
再者親筆記錄時,腦海中又重溫美好,讓雋永的文字成為備查證據。
萬一是哀傷、不悅或虧欠的感受,用文字宣洩的同時,也提醒我們記取教訓、重新思考。
寫作不必非要一瀉千里、著作等身,成為一種負擔、夢魘或無聊時胡亂拼湊的字句;寫作應該是每一天的心情和特別的經歷,親情、友情、愛情的感情連結。
小時候我們不都很喜歡寫東西?雖然那種「我的願望」、「我的家庭」的題目缺乏意境也不夠深度,但是貼近生活,聞不到匠氣,不至於在文字和靈魂之間築起一道高牆。
無奈升學體制扼殺了大家的樂趣,制式化的修辭、語法與結構讓大家視為畏途,讓寫作成為很多人的罩門、死穴,到最後只是拿起筆來亂寫一通,甚至一拖再拖、湊字數交卷了事。
正規的語文教育其實忽略了每個人的差異性,有人喜歡看別人寫的東西,讀別人內心的想法,但就是吝於分享;有人口語表達能力強,用講的似乎比較得心應手;有人對生活不夠用心,幾乎無話可說;有人懶惰,有人遲鈍,有人不善溝通……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勤耕苦芸,豐收滿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