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使閱讀經藏者能獲得真實裨益而建立的「七番共能」,是佛教天台宗依立名、體、宗、用、教等五重,以標章、引證、生起、開合、科簡、觀心、會異等七種方法,分別加以解釋。
一標章:即標其章段,得層次分明,以利研究者容易憶持不忘。
二生起:依五重的次第實踐觀念,令心不散亂又能相生互持。
三引證:凡所發言論希望能使人深信,必引經據典,以證明所說不謬。
四觀心:觀心要旨在能即聞、即解、即證,例如:了達實相,即觀心「體」;能明因果,即觀心「宗」;斷惑證真,即觀心「用」,將佛陀教法字字句句指歸自心。
五科簡:以問答方式來解釋疑惑,以使智慧清朗。
六開合:開廣合略,隨順眾生根性利鈍,令能隨機獲益。
七會異:會釋異點:令使獲得正確的了知,以維護堅固信念。
如能循此七點來閱讀經藏,則能啟發信心、精進心、念心、定心及慧心,依此成就五根、五力,以破五障(疑障、懈怠障、迷障、亂障、癡障)。
由此可見,古德研究佛法,並非只在紙上作考究工夫,而是重在消文解意、篤行實踐。現代佛弟子參學經論,應效法古德解行並重的精神,方能獲得佛法的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