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又綠江南岸」語出王安石〈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說道,今晚我停船於瓜洲,在此遙望對岸京口(江蘇鎮江),只隔著一條長江。而故鄉鍾山(南京紫金山)又和京口只隔著幾重青山。春風又將吹綠整個江南岸邊的草木,但明月何時能夠照映我返回鍾山腳下的故鄉?
北宋詩人王安石,工詩能詞,此詩即為他的名作。宋景祐四年(一○三七年),王安石隨父定居於江寧(南京),此後江寧成為他的第二故鄉。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即隱居於江寧鍾山(紫金山)。
宋熙寧八年(一○七五年),王安石二次拜相,奉詔入京,即自江寧啟程,這首詩便是此時泊船瓜洲時所作。全詩旨在抒發離家赴京的思鄉情懷,尤其是「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最為知名。
首句寫出詩人從京口渡江抵達瓜洲時的情景,「一水間」形容舟行極速,頃刻即至。次句寫出詩人回望家鄉的情景,「只隔」極言「鍾山」之近;並把「數重山」的間隔,說得稀鬆平常。
凡此種種,皆反映了詩人的心情極為輕鬆,路途似乎亦不算太遙遠。但此去赴京,誰知道又將要幾載才能夠再回返家鄉呢?心緒自然有些悵然,否則亦不會如此頻頻回望。
後二句描繪了江南岸邊佳美的春色。春風吹過,轉眼一片新綠,景色奇美,令人依戀。詩人回望家鄉既久,不覺紅日西下而皓月初上。隔岸景物雖已逐漸消失在朦朧月色中,但詩人對家鄉的懷念卻愈見深刻,心裡想著:何時明月才能照映著自己再返回家鄉?思及此,不免有些黯然。
其中,「綠」字乃本詩之詩眼。據說一共改了十幾次,最終才訂為「綠」字。「綠」字巧妙地將春風「吹綠」草木的魔幻情景,生動地傳達出來。而此盎然生機,又恰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之情暗合。因此,「春風」也暗寓皇帝的恩德,是以,「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以「綠」字點化了原本沉重的離家思鄉之情,更洋溢著王安石這次再度赴京就任的欣喜之情。
雖然欣喜若此,但詩人亦可預見政治之不可信,將來總有再回來的一天,屆時秀麗的家鄉,仍是他理想的歸隱之地。就此而言,「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讚嘆了眼前美好的景色,更指出了濃厚的思鄉情懷,這恐怕才是詩人特別著意推敲「綠」字的真正用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