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佛教寺院或石窟、雕塑、壁畫中,釋迦牟尼佛的兩側有二脅侍,一位是大迦葉,一位則是年輕僧人酖阿難。
阿難是佛
陀的堂弟,是當時出家的釋迦王族中,年齡最小者。他十九歲時,被選為佛陀的侍者,當時他即提出: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我皆不穿;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我不侍奉前去;不該見佛陀的時候,我不去見等三個條件;佛陀對此讚歎說:「阿難是一位品格優秀的人,這些條件都是為了避免譏嫌。」
他為讓女眾能依正法出家而向佛請命,也曾調和僧團爭執、代佛說法。本來女難多的阿難,隨侍佛側後也就減少了。依教奉行的他,就如文殊菩薩對他的稱讚:「相如秋滿月,眼似淨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佛陀四處弘化的法義,點滴都進入其心,故被讚為「多聞第一」。
然而,在佛入滅後不久,大迦葉在王舍城集眾結集經典,阿羅漢們都到齊,阿難是佛陀的侍者,見聞廣、記憶又強,他理當也參加,但由於他未開悟,大迦葉當眾舉出他不如法之處,將他排斥在外;他慚愧懺悔,發奮精進,當夜即證阿羅漢,參加這場重要集會。
當阿難誦出經文時大眾頓感如佛親臨,而他不忘佛囑,在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是我阿難從佛處親聞」。
佛陀曾經讚歎他:「發心、莊嚴、慈悲,出家以來都攝六根,日夜精進,正智成就,他日必能盡形壽梵行清淨,紹隆佛種。」
此尊像穿著漢式海青袈裟,左手托缽,右手當胸合十,袈裟下擺微微揚起;如法地再現《金剛經》開首所述:佛陀「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