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回歸修行 奚淞繪出禪意

郭書宏 |2011.02.14
1584觀看次
字級

【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藝術雖是終生興趣,但佛陀才是我畢生的最愛。」兼具畫家、文學家身分,更樂以「手藝人」自居的奚淞,三十多年來在藝術及文學創作上有著不凡表現;中年學佛後,不斷地思索生命意義,坦言當下的創作,最終仍回歸於修行。

奚淞藝專畢業後,在一九七二年赴法留學,於巴黎美術學院、巴黎十七版畫室學習;一九七五年返台,先後在《雄獅美術》及《漢聲》雜誌擔任編輯,長期投入民俗鄉野調查、兒童叢書編寫策畫等工作,在報章專欄上以「手藝人」為名發表系列木刻版畫與散文,題材包括中國古神話故事、花卉植物、鄉土人物、佛經故事等。

至親以身說法 親近佛法

一九八八年後奚淞沉潛習佛,以白描觀音、禪修靜物及佛傳故事為題,孜孜不倦創作至今。從擁抱西方風潮隨著存在主義流行的文藝青年,到返台投入鄉土尋根,以及中年後學佛且精進佛學,至此懷抱對社會底層的悲憫關切、對教育的熱情,更寓禪意於作品之中。

抄經、畫觀音,乃至深入浩瀚經藏,這樣的習慣養成已近乎有二十年的時間。溯及一九八○年代時,奚淞母親病危,讓他對生命產生空前的憂傷和恐懼,為克服身心的強烈撼動,奚淞開始拿起少年時熟悉的毛筆,用白描的方式畫觀音,為他帶來前所未有的心靈寧靜感受。

在母親過世後,奚淞仍未間斷以毛筆揣摩菩薩慈悲容顏的創作,他也在雄獅畫廊及雄獅美術月刊進行為期三年的觀念性展出。長年畫白描觀音,奚淞經常進入寧靜喜悅中,讓他自然親近佛法,也興起探尋佛法源頭的心願。

尋佛陀足跡 筆繪心中佛

一九九○年代後期,為了多了解佛教的發源及流布面貌,奚淞與好友旅行了不少亞洲國家,在尼泊爾第一次與佛陀聖地接觸,奚淞親眼目睹藍毘尼遺址的蓮花池畔,是摩耶夫人產下悉達多太子的所在,悠靜美麗的真實情境,他心想:「這就是我要找的佛陀故鄉!」

爾後,奚淞又進行一趟「北印度佛蹟之旅」,他遍訪佛陀成道的菩提迦耶、第一次講道的鹿野苑,以及晚年逝世的拘尸那羅等地。這時,奚淞畫筆下的佛陀,不再是空洞的玄想,而是有血有肉、現身於真實人間;他投入於佛陀行化的自然環境,《大樹之歌》佛傳油畫系列因此而生,內容包括描述佛陀自出生以至涅槃的生平情景。

在《大樹之歌》中,奚淞嘗試以油畫傳達多年來在印度及亞洲旅行,探尋佛法源流的感動,他運用由現實出發的西歐傳統媒材和技法,一改亞洲傳統為聖者造像的平面裝飾風格,使原本傾向於悠遠玄奧的情境,走入自然當下的光照中,透過千年亙古的土地、陽光、空氣,讓佛教並不是古老的懷想,佛陀不一定在印度,也可以在台灣,奚淞笑著說:「若佛陀在台灣進入涅槃,可能是在一棵大榕樹下哩!」

長期浸潤於佛教藝術及經典研讀的奚淞,在完成《大樹之歌》後,漸漸了解到:「每個人都能善用一己因緣,把佛法修行落實到生活中。」對他而言,藉由每日繪畫來安定自心,是為「手藝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