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以為拜佛是一種崇拜偶像的迷信行為,其實佛並不要人拜,是我們需要拜佛,當我們在佛菩薩聖相前禮拜的那一刻,雖是謙卑地仆匍在地,內心卻因與佛菩薩接心印心而昇華了。
有一些人禮佛誦經,執著於功德與修行,反而失去禮佛的本意,如《六祖壇經》云:「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禮佛真義其實在於禮拜自身佛、法身佛,並非外求功德或好名。
禮佛依是非深淺的不同,可分為七種:
一我慢禮:人禮佛時,身雖禮拜,卻內懷我慢。二求名禮:為博取名聲而禮佛,實際上卻無殷重之心。三身心禮:人禮佛,口唱佛名,身形端正,心存佛的相好光明。
四發智清淨禮:禮佛時,慧心明利,內外清淨,如佛一般。五遍入法界禮:禮佛時,自念身心等法從本心來,不離法界;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即遍通諸佛,禮一切諸佛即是禮一佛,以諸佛法身,體本融通,依此正觀則功歸法界,德用無邊。
六正觀修誠禮:禮佛時攝心正念,雖對佛身,即是自禮自身佛。七實相平等禮:禮佛時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
前面第三至第六的四種禮,與第七禮的不同點,在於前者有禮有觀,自他二異。
佛典記載過去有位「常不輕菩薩」,見人就虔誠禮拜,並說:「你們都是佛,我不敢輕視你們。」將法界萬物皆視為佛而心存謙恭,人我一如,這就是「禮佛」最廣義的解釋。
星雲大師說:「禮佛可消除業障,增加福慧,另一方面還可折伏我慢,莊嚴身心。禮佛不只是口頭說說,或身體拜一拜,進一步要以一顆誠懇的心,學習佛菩薩的言行,修正自己身口意,才能獲得學佛的益處,成為一個行事端正、心意善美的人。更甚者,能夠擴大心胸幫助他人,自他增上,一起圓滿人生」。
為慶祝開山四十年,佛光山自今年五月十六日起舉辦為期一整年朝山禮佛活動,以「朝山禮佛」做為開山紀念的起跑點,不但回歸佛教修持根本,也呈現佛光山四十年前後「一以貫之」的宗門思想與行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