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活動性的帶原者或是沒有肝病的人,其實不需要特別吃藥來「補肝」。生活作息正常,飲食均衡就是最好的愛肝行動,以下是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應遵行的愛肝六招。
第一招
不抽菸、不喝酒
酒最傷肝,酒精破壞肝細胞,長久下來可能會導致肝臟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有抽菸或喝酒習慣的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危險性比不抽菸、不喝酒的帶原者高出二至五倍,所以B型肝炎帶原者最好少喝酒。
一般人如果每天喝酒超過六十至八十公克的酒精,發生肝病的機率就會增加,所以每天喝酒應該以四十公克為限(約等於米酒三分之一瓶,花雕、紅露酒、紹興約半瓶)。
第二招
不亂吃藥
肝臟是解毒中心,我們吃進去的藥物絕大多數必須經過肝臟解毒,所以吃愈多藥,對肝臟愈不利。除了醫師處方藥外,盡量避免自行服用其他藥物或補品、保健食品。去看病時,有肝病的人要告訴醫師,做為醫師處方時的參考。
第三招
避免感染
B型肝炎與C型肝炎主要透過血液傳染,避免輸血、打針、穿耳洞、刺青、紋眉、共用牙刷、刮鬍刀等,及其他可能接觸遭血液汙染的器具,減少感染機會。
第四招
不吃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
研究已經證實食用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和肝癌有關。
黃麴毒素是黴菌所分泌的一種毒素,肉眼看不到,而且在攝氏二百六十度以上才能破壞。農作物中,特別是花生、玉米,還有稻米、高粱、小麥,都容易受到汙染。豆類發酵製品如豆瓣醬、豆腐乳、豆豉、臭豆腐等,如果處理不當,也很容易含有黃麴毒素。
如果要吃花生,最好挑選帶殼、外觀沒有破損的花生。喜歡吃經過發酵加工豆製品的人則要多加小心。
第五招
多吃蔬菜水果
研究顯示,每周攝取蔬菜水果少於六次的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危險性比每周攝取蔬果 六次以上的帶原者高四至五倍。
第六招
少吃淡水生魚片
避免感染肝吸蟲
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越南及臺灣等東南亞國家,也是臺灣地區重要的人畜共通寄生蟲之一。許多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臺灣某些鄉鎮或村落為高感染地區,如南投縣國姓鄉、高雄縣美濃鎮、旗山鎮、屏東縣竹圍、頭崙、新田等三村及苗栗縣獅潭鄉等,其感染率均在百分之十以上。
中華肝吸蟲之感染多與國人嗜食淡水魚生魚片、生魚粥等未經熟煮的食物及其他生食習慣有關,而上述飲食習慣則常見於客家村的日常生活中,所以客家住民的感染率遠遠高於原住民及閩南住民。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出版《小心!肝》一書